开学刚开始专业课不是很忙,于是一直在读好几本文艺方面的书。上个星期读了一本《北欧建筑散记》,徜徉北欧的闲情逸致中,于是对北欧甚是向往。
作为一个学统计的人来说,以后摸钞票的时候会更多些,而应该和工科钢筋混凝土类的东西不会再有太大的干系,但是我却一直比较喜欢建筑,而且最近是越发喜欢。
一直深信一句话:“建筑体现着一个人的生活理念。”因为建筑用空间变幻,用各种自然和非自然的元素营造出来的感觉,时常让我有种超脱之感。建筑师独有的建筑哲学感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明白人与天地的和谐原来可以用一种空间的重构使人深入自己的内心,体会那份躁动与安宁。透过建筑,我似乎可以看见一种健康阳光的生活状态。所以我喜欢建筑,喜欢那份游走于非自然与自然、理性与非理性的感觉。
而当我欣赏完这本《北欧建筑散记》,我更是被北欧那种特别而浪漫的建筑的风格而深深吸引了。这个在地球上靠近北极却又非常富裕的的区域,一个出产了NOKIA、沃尔沃、爱立信、宜家等享誉全球品牌的好地方,还拥有着大片大片让人心醉的建筑,真的让我有点着迷了。我轻轻翻着每一幅图片,沉醉在温柔的阳光与湛蓝湛蓝的天空中。
是的,我被北欧人的那种生活观深深吸引了:“风格就是生活。”是呀,他们的建筑,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文化,无处不透露着他们极其推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他们的民族风格把他们装扮的是如此的潇洒、自由而坚定。书中介绍最多的就是北欧的教堂和墓地,那些建筑无处不在的安宁与祥和,与自然、与上帝、与自己的灵魂是如此的靠近,让我感觉我自己变得是如此的纯洁。
书中如是说,北欧人注重实质甚于形式,喜欢内心的美丽甚于外表的装饰。我记住了,却也惭愧了,一个如此富裕的国度,抓本质的东西抓的如此准确,而我们的国家却似乎恰与之相反,传统文化不再重视,即使保护和宣扬却也只是抓住了表面,丢掉了文化的的根。停留在斯德哥尔摩图书馆中,伫立在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前,我闭上眼,享受着那份知识的静谧与哲学的虚无。
建筑师让建筑有了生命,让他的棱角或柔软或坚强,让他的心胸或幽深或宽广,也让我们在视觉的游走中感悟自己的生活理想,我想这是建筑能给我们最大的好处了吧。如果让我选一份理想的职业,我想我很可能会选择建筑师,毕竟那是一个浪漫的行当。
北欧有些地方很冷啊 你不一定呆得习惯 是吧?
我wiki了一下贝聿铭 原来他的名言就是 让光线来作设计 理念很好啊 普利兹克奖得主 卢浮宫扩建工程 中银大厦 肯尼迪图书馆 .. 还喜欢做反传统的设计 华人世界的有为青年啊 ..
所以他和北欧的设计理念还有有相通之处的
北欧大部分建筑师都喜欢开天窗,当然这与他们的自然条件有关——夏天日照时间很长。
推荐你几个北欧有名的:阿瓦尔·阿尔托,杰出的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约翰·伍重,建悉尼歌剧院的那个...还有很多很多
哇 刚好看普利兹克奖的Wiki 约翰·伍重也是得主之一啊 悉尼歌剧院盖得太曲折了 阿尔托很牛 ..有自己名字命名的奖 ..
是的,建筑师一般都是越老越值钱...年轻的都只能打个下手罢了
你不妨抓紧时间去贝老那打打下手啊 .. 再过两年么机会了 ..大师级人物硕果仅存了 ..
贝老要个学统计来给他打下手,最多让我去给他统计一下建筑里面那颗钉子少了还是多了...
不过话说听我那学建筑的同学说,貌似有什么建筑统计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