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闲就不得停。还没在长沙刚呆几天,就被召唤北京,意外的去参加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的答辩。虽说真的很累,特别经历了一段的丧事,很想安静一阵子,但是生活在现实中,奔波总是难免。学习总是无处不在,安静是学,喧闹也是学。北京来回这几天,也颇有见闻感触,简略记之。
见闻一
想想坐火车从小到大至少有50次了,火车上总是有说不完的事情。我曾经写了很多关于火车的日记,不过这次坐火车让我发现了一个大秘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乘警老是逮着老年人查身份证查个不停,而且还要求打开他们的小包了。一句话(此处不能说的太细):查来京上访的老人,特别是历史遗留问题的老人。
坐我对面的两位老人,上访理由都是60年代暂时下放后国家一直没管,文革结束后也没有回到原来部门工作,一直留在了怀化农村,80年代邓公在世处理这类历史遗留问题时,他们也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赔偿。所以08年国家出了文件,专门针对这类历史遗留问题时,他们就不断地上访要求应得的赔偿,但是国家相关部门总是搪塞之,用他们的话说:官官相护没完没了。这次是他们第5次上京上访了,带足了证据,连大横幅都准备好了。他们告诉我,如果这次还不行,他们就回家颐养天年,都70多了,也不争那个钱,只是争这口气,这口气理不顺死也不舒坦。
望着这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的表情严肃而轻快,我心里却异常酸楚。在这个特权滥用、门阀交错的帝都,他们两个老人东奔西跑,会糟多少苦呢?制度、人权,这些词从这两个7旬老人嘴里迸出,竟然异常的震动我。政治,我并不常触碰的东西,这一刻我突然很想从政,想为国家做些事情,为还有千千万万得不到公正待遇的人求的一个公道。中国,一个充满活力,但是却问题重重的国家,如何发展,真的需要像80年代那群热爱政治的青年们来探求,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仅仅埋头在学术堆有多少用?国不成国,何以成家?一个精神信仰都缺失的国度,滑向混乱的边缘真的很容易。怪不得前几天我看新闻,文章说缅甸人觉得中国人很奇怪,他们除了挣钱好像就没有其他生活了,都掉到钱眼子里面去了。(缅甸人90%都是佛教徒,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从军队掌权过渡到现在多党议政制度,社会比较和谐)。诚然,如果社会仍如此发展,即使2012年国家政权换届,一切依然没有改变,物欲横流,信仰缺失,公众事件频发,国家局部政治不稳,内忧外患,如何还能强有力、快速平稳的保增长呢?我不知道,只是这一次在火车上,我思考的更多了些,我只是觉得政治生活同学术生活和日常生活,对于青年一样重要。
见闻二
这次来京的主要是参加统计建模大赛答辩。我来的目的很简单,有奖金能拿就拿,反正是统计局出钱,不拿白不拿,其次主要是看下国内统计各高校发展状况。
答辩两天,食宿统计局皆包,整个过程,波澜不惊,松弛有度。论论文中应用的模型,除了王斌会老师指导的暨南大学代表队,他们台风灾害模拟的空间统计做的挺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其余的论文都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基本上选题都挺热点,这是个可喜的现象,虽然存在统计模型滥用的情况,不过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统计确实越来越受重视。
答辩过程中,可能由于其他的队伍比较羞涩,提出的问题比较少,而我看到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就立马愣头愣脑的起来问个没完没了,直接导致我们队“仇恨度”很高,别人一看到我们很不爽的样子。记得最后一天去参观统计局的路上,一个女生突然转过脸来,直接劈头盖脸的说了我一顿。大意是虽然我指出他们论文的问题,但是却指偏了,我没理解那个计量模型。于是我只能干傻在那里半天,张嘴不知如何反驳是好。也罢,我本意也不是来吵架的,让别人找我泄泻气应该的,谁叫我们队最后竟然莫名其妙的拿了个一等奖呢。哎,手捧着都颤抖了,受之有愧啊,只好在领奖前一天晚上,蜗居两个多小时,憋出了一份还算得体的400字感谢党感谢国家的“获奖感言稿”。俗话说,拿别人的手短,吃别人的嘴短,我竟然就有这个感觉....
感想一
来北京又见了太云,当然还有邱邱和大名鼎鼎的师姐了,我和他们一起吃了两顿饭。他们都很忙,我等闲人比之有愧,从邱哥紧锁的眉头我就深深的感受到了压力。而师姐最后百忙之中还送我到人大西门,寒风凛冽中,突然发现师姐还是比较瘦弱的,离去的背影让我甚是感动。想到明年我来人大读书,他们都已离去,便有些神伤。舞台就是这样,总有人来轮流表演。热闹过后,也有寂寞。
感想二
在人大图书馆发生了一件小插曲。由于找不到位置,我就和太云在5楼找了个角楼直接坐下看书休息。期间,多人路过。就在我和太云靠的比较近,一起看电脑中的资料时,一老外从旁经过,第一次过去时无事,而就在他返回时,竟突然朝我和太云投来了长达1.5秒的极为鄙夷的目光。那一刻,我非常受伤,也极为愤怒。我和太云都知道那目光意味着什么,我只是想不通为何一个天天打着民主、尊重人权的西方人,竟然还对这样的事情表达这么强烈的情绪,何况还是他误解了。
我和太云之前都看过一部讲同性恋的小说,文章写得很美好,并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虽然他们遭受了很多的变故和社会阻力,但是最终也走到了一起,我觉得挺好的,感情这东西不是所谓的道德能够评价的,特别是这一次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同性恋将会遇到的社会阻力后,我越发觉得同性恋其实是值得同情的弱势群体,徘徊在社会边缘,无法享受阳光照耀,这是多么的痛苦!所以,以后再有人问我对同性恋如何看待,我会很坚定的说,真感情没有什么性别之分,同性也很美。(不过可惜我不是同性恋。)
感想三
最近越发有向佛的倾向。可能是亲人去世后,对生命的感悟更多,越发想探寻生的终极意义,抄读完《金刚经》和《心经》后,想再读读《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同时,也想通一些人情世故。人人上我写了一句状态“缘起性空。曾经的心越近预示着今后的心越远,直到相忘于江湖。 ”这个即使对于友情的感悟,也是对于爱情的感悟。佛家主张破执,但我一直没法淡然,终究难以抛却情的困恼。不过还好,最近逐渐体悟了些,毕竟强求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味道,众生相,他相,我相,都是虚妄;缘起缘灭,顺其自然吧。佛有金刚般若(无上智慧),我有豁达心态即可。
我等没什么可忙却装作很忙的人表示于心有愧……
轩哥都说自己正事是在非正事的时候完成,非正事是在做正事的时候完成...哪有不忙的~正值申请高峰期
嗨,为啥我觉得我也有点向佛的倾向呢,不过我确定我最多只有这种倾向而已。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读下来有各种小感动,我尤其受不了背影描写。
我目前也只是有这些倾向:)佛法与真理很接近,都是大智慧。
其实还有邱哥的背影~之前总觉得学姐是高大而能干的,离开那一刻突然才感觉到学姐还只是个女孩子,还是很瘦弱的
你和taiyun的事儿,哈哈,越描越黑。
至于统计模型滥用……我真觉得滥用不如不用,尤其是计量……
哎~我也无语了~我们俩当时也感觉莫名其妙,真会让他有那个感觉么?
模型这东西,关键是理解清楚假设前提,有了这个,计量模型才是有意义的。都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我觉得可以原谅,毕竟体悟不深。如果是教授他们滥用,那就不可原谅了
一起出家吧,龙泉寺如何?呵呵:)
不出家,可以去看看~听佛法嘛:)
背景真的让人黯然。
我尤其受不了汉武大帝中《千百年之后谁又还记得谁》插曲中的“当时是你给我一个笑脸,让我心跳一辈子;是我的目光永远融进你的背影”
第一次在你这里留言哦~gaotao同学在我心目中本来事高大威猛的北方汉子一枚,却原来如此淡定从容文质彬彬,对生活和学术有这么多细腻的感悟~佛法无边,终究不过信仰的一种,还没有看透红尘,就别遁入空门了,我是这么想的!
PS,背影一节,我都没有注意到,师姐本来就很瘦的说…在努力加强锻炼中
嘿嘿,我是中原人,不是北方人~不会遁入空门,只是想感受其中的大智慧罢了
我回头瞥了一眼师姐离去的背影,还有邱哥的背影~北方的天气很能衬出你们背影的萧条感~好好锻炼,我可是各种运动健将,哈哈
别这么早出家啊~你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我们的民族需要你们啊,我们要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新国家,等功成名就之后再华丽得悄然隐退,留给后人评论去吧
呵呵,我不出家,只是对佛家有种向往。太云想出家~你赶紧拉住这个栋梁之才啊~
小涛同志,我觉得你应该按这个插件:Comment Reply Notification,要不然你回复别人收不到通知。
我用的是wp tread comment,功能更多。我感觉很奇怪的是,我换了个theme以后,就变得各种问题了~莫非bug太多?奇怪奇怪~我重新设置了下,但是貌似可能还有问题~
文字跟本人相差甚远。
1.我觉得也不必执着于“破执”。《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说的就是这两个境界。第一境界,看破色,懂得万相皆空,但不可执着于此。因为“空即是色”。
2.人和文差别很大。
1.我觉得也不必执着于“破执”。《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这两个境界。第一境界,看破色,懂得万相皆空,但不可执着于此。因为“空即是色”。
2.人和文差别很大。
是啊,当我再次读《心经》和《金刚经》时候,我知道我难以达到那种连“破执”都不执着的境界了~
人和文相差多大?身和心终究是两回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