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时一定只进行分类吗?

分类时一定只进行分类吗?

产生这个疑问主要两个来源于两个切身体会。

来源一

最近做一个项目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由于实验室条件的缘故,对于某指标的检测只能在某个水平上检测出来,比如指标值为50以上才能有显示,于是实验人员会根据检测结果(一次检测会有多个位点的值测出来)来标注结果中是否存在缺失,他们的目的是想确定下在不同的水平下,缺失概率是多少?检测水平多少比较经济、合适?因为在50的时候,他们还需要去掉许多背景噪音,工作量大,想不做那么严格控制。对于这个问题,细抠起来想建好模其实还比较麻烦。不过我的疑问不在这里,而是在于由于不同实验室实验仪器和操作水平不同,阈值水平不一样,即使建模所得的结果,也是针对不同实验室得出来的结论。而造成这个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人为划分的阈值水平不同,导致类别结果不同。换句话说,我分类、打的标签不同,你建模的结果就会大不一样。同一批数据,我选择阈值不同,缺失的结果就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挺难去确定一个适用于绝大多数实验室的阈值。
Continue reading

PKU暑期高维统计学习心得(II)

前言

距上一篇时间颇长,不过继续Jiashun老师的讲课心得。上一篇谈到稀疏、弱信号的一种处理框架——Higher Criticism,在分类、聚类等领域可以有比较好的应用。具体如何应用,此处不详谈,大家可以看看他第二节课的PPT以及该篇论文。在第二节课结束时,他提了一个结论:

Surprisingly, penalization methods (e.g., the L0-penalization method) are not optimal for rare/weak signals, even in very simple settings and even with the tuning parameters ideally set。

也就是说在稀疏、弱信号下,由L0衍生出来的方法并不是最优的,比较容易出问题。虽然我依稀记得某些论文模拟显示信噪比过低时候不少penalty方法结果并不太好,不过Jiashun老师的这个结论还是让我比较吃惊,毕竟被很正经的提出来了,而且他还有相对的解决方案!着实让我很感兴趣。
Continue reading

PKU暑期高维统计学习心得[I]

印象

为其两个周的北大关于高维统计的暑期课程即将告一段落,我回来奔跑了两周,身体略感疲惫,现在总算可以休息下,然后停下来消化下讲过的内容。

这次来讲课的老师学术能力都很强,都是四大paper等身的青年学者。老师们讲课的风格不一,最好玩的当属Tiefeng Jiang老师,他讲起课来就像说东北二人转,段子一个接一个,东北味的口音让我第一节课毫不犯困。而且深入浅出,随机矩阵这种比较数学的研究领域,也被他讲的比较好理解。不过后面由于有事情,以及之后的内容过于数学化,我就没有再跟下去了。Zhu Ji老师讲的很细致,不过内容偏简单了,听了两节课后我也没有跟下去。Cun-Hui Zhang老师做的很理论,深厚的数理分析功底,以及对高维问题理解的深刻让我感觉很敬畏,不敢靠近。不过对他后面做的scaled lasso和LPDE的结果很感兴趣,想用来做点检验的试验,不过邮件找老师要代码现在还没有回复,略感伤心,看来只能过几天自己写了。Yang Feng老师很年轻,在Fan老师那边做了很多非常好的工作,不过由于之前我看了不少Fan老师的东西,对他的讲的思路相对比较熟悉,也就没有太用心听而刷微博、做项目去了,真是一大罪过啊!

整个课程中对统计所持的观点和态度,我最欣赏的是Hui Zou和Jiashun Jin老师。
Continue reading

距离测度学习

上个学期快结尾时,我和小南决定找点东西做做。左看看右看看,觅了个距离测度学习来研究研究,这个在matlab中已经有了相应的包,只是功能并不是全,于是我们觉得把这个还算有点意义的东西写成R包,算作一个短期的学习。

不过人总是有惰性的,上个学期末我写了个距离测度学习的总结草稿,本打算寒假时候开始R包工作,但是谁知寒假毫无动力,堕落的只剩下吃喝睡觉。伴随着这个新学期的开始,毕业论文现在还没有眉目,距离测度学习这个东西小南却已经在github上开了个头,哪有半途而废之理。于是经过一天的梳理,我把这个总结的文档又重新完善了一下,虽然没有任何实例,但是对写R包还是很有帮助。现在赶紧挂出来,也算给自己一个督促吧。毕竟还有个毕业论文等着我呢。

距离测度学习文档总结

秋去冬又来

12月1号,2011年最后一个月,长沙温度骤降,大学课程全部结束第二天,安定生活已半个月,虽还没找到以后明确研究的方向,但是心里却有别番收获。最近看了不少小说和电影,各种滋味都有,每个都做个一句话总结,算是这个月的新开始。

1. 传记
看了两本传记小说,《乔布斯传》和《坚不可摧》,都是小时叛逆,长大能成一番事业的两个人。
《乔布斯传》:伟大的人年轻时都是疯子,是一个陷入自我和有坚定信仰的疯子。
《坚不可摧》:战争摧毁的不仅是肉体,更是人的尊严,当连尊严都没有的时候,生存的意义就是赌自己肉体的极限——为什么要有战争啊!

2.小说
看的是日本东野奎吾的推理小说,算是第四次同读一个日本作家的几部作品,之前是夏目簌石、川端康成、村上春树。挺喜欢日本人的细腻和阴翳感,虽然写作有些罗嗦和拖沓,但是真的很善于捕捉人心最细微的变化,很触动人。
《放学后》:女人的心思太可怖,男人太无能。
《白夜行》:人性,可以有时不容于世,却仍可具有荣光与尊严,因为凄美的爱,代替了太阳,使人可以把黑夜当白天。
《嫌疑人X的献身》:爱一个人,究竟可以爱到什么地步?

3. 旅行小说
真的很想去和一两个人旅行,算是毕业礼。
《搭车去柏林》:两三个月的旅行可以让人认识从没认清的自己和遥远的异乡人。
《在路上》:爽!然后感觉什么也没留下。

4. 社会
同学推荐费孝通的东西,第一次读,感觉非常好,准备读他的系列。
《乡土中国》:深刻挖掘了农耕社会的社会关系形成,反眼看当今社会,很有意思,准备再读。

5.电影
看了好几个,但值得记下的有《忠犬八公的故事》、《白夜行》和《观音山》
《忠犬八公的故事》:狗的忠诚让人都汗颜。(日版的更好)
《白夜行》:日本美女看起来真的很谦卑、很温暖。
《观音山》:很情绪化的文艺片,但深度又不够。

悠闲的生活就在最后一次的大学考试结束了~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做个苦行僧寻求方向吧:苦行,可以让人直接洞见最真实的自我。

北上见闻

不得闲就不得停。还没在长沙刚呆几天,就被召唤北京,意外的去参加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的答辩。虽说真的很累,特别经历了一段的丧事,很想安静一阵子,但是生活在现实中,奔波总是难免。学习总是无处不在,安静是学,喧闹也是学。北京来回这几天,也颇有见闻感触,简略记之。

见闻一

想想坐火车从小到大至少有50次了,火车上总是有说不完的事情。我曾经写了很多关于火车的日记,不过这次坐火车让我发现了一个大秘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乘警老是逮着老年人查身份证查个不停,而且还要求打开他们的小包了。一句话(此处不能说的太细):查来京上访的老人,特别是历史遗留问题的老人。

坐我对面的两位老人,上访理由都是60年代暂时下放后国家一直没管,文革结束后也没有回到原来部门工作,一直留在了怀化农村,80年代邓公在世处理这类历史遗留问题时,他们也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赔偿。所以08年国家出了文件,专门针对这类历史遗留问题时,他们就不断地上访要求应得的赔偿,但是国家相关部门总是搪塞之,用他们的话说:官官相护没完没了。这次是他们第5次上京上访了,带足了证据,连大横幅都准备好了。他们告诉我,如果这次还不行,他们就回家颐养天年,都70多了,也不争那个钱,只是争这口气,这口气理不顺死也不舒坦。

望着这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的表情严肃而轻快,我心里却异常酸楚。在这个特权滥用、门阀交错的帝都,他们两个老人东奔西跑,会糟多少苦呢?制度、人权,这些词从这两个7旬老人嘴里迸出,竟然异常的震动我。政治,我并不常触碰的东西,这一刻我突然很想从政,想为国家做些事情,为还有千千万万得不到公正待遇的人求的一个公道。中国,一个充满活力,但是却问题重重的国家,如何发展,真的需要像80年代那群热爱政治的青年们来探求,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仅仅埋头在学术堆有多少用?国不成国,何以成家?一个精神信仰都缺失的国度,滑向混乱的边缘真的很容易。怪不得前几天我看新闻,文章说缅甸人觉得中国人很奇怪,他们除了挣钱好像就没有其他生活了,都掉到钱眼子里面去了。(缅甸人90%都是佛教徒,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从军队掌权过渡到现在多党议政制度,社会比较和谐)。诚然,如果社会仍如此发展,即使2012年国家政权换届,一切依然没有改变,物欲横流,信仰缺失,公众事件频发,国家局部政治不稳,内忧外患,如何还能强有力、快速平稳的保增长呢?我不知道,只是这一次在火车上,我思考的更多了些,我只是觉得政治生活同学术生活和日常生活,对于青年一样重要。

见闻二

这次来京的主要是参加统计建模大赛答辩。我来的目的很简单,有奖金能拿就拿,反正是统计局出钱,不拿白不拿,其次主要是看下国内统计各高校发展状况。

答辩两天,食宿统计局皆包,整个过程,波澜不惊,松弛有度。论论文中应用的模型,除了王斌会老师指导的暨南大学代表队,他们台风灾害模拟的空间统计做的挺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其余的论文都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基本上选题都挺热点,这是个可喜的现象,虽然存在统计模型滥用的情况,不过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统计确实越来越受重视。

答辩过程中,可能由于其他的队伍比较羞涩,提出的问题比较少,而我看到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就立马愣头愣脑的起来问个没完没了,直接导致我们队“仇恨度”很高,别人一看到我们很不爽的样子。记得最后一天去参观统计局的路上,一个女生突然转过脸来,直接劈头盖脸的说了我一顿。大意是虽然我指出他们论文的问题,但是却指偏了,我没理解那个计量模型。于是我只能干傻在那里半天,张嘴不知如何反驳是好。也罢,我本意也不是来吵架的,让别人找我泄泻气应该的,谁叫我们队最后竟然莫名其妙的拿了个一等奖呢。哎,手捧着都颤抖了,受之有愧啊,只好在领奖前一天晚上,蜗居两个多小时,憋出了一份还算得体的400字感谢党感谢国家的“获奖感言稿”。俗话说,拿别人的手短,吃别人的嘴短,我竟然就有这个感觉....

感想一

来北京又见了太云,当然还有邱邱和大名鼎鼎的师姐了,我和他们一起吃了两顿饭。他们都很忙,我等闲人比之有愧,从邱哥紧锁的眉头我就深深的感受到了压力。而师姐最后百忙之中还送我到人大西门,寒风凛冽中,突然发现师姐还是比较瘦弱的,离去的背影让我甚是感动。想到明年我来人大读书,他们都已离去,便有些神伤。舞台就是这样,总有人来轮流表演。热闹过后,也有寂寞。

感想二

在人大图书馆发生了一件小插曲。由于找不到位置,我就和太云在5楼找了个角楼直接坐下看书休息。期间,多人路过。就在我和太云靠的比较近,一起看电脑中的资料时,一老外从旁经过,第一次过去时无事,而就在他返回时,竟突然朝我和太云投来了长达1.5秒的极为鄙夷的目光。那一刻,我非常受伤,也极为愤怒。我和太云都知道那目光意味着什么,我只是想不通为何一个天天打着民主、尊重人权的西方人,竟然还对这样的事情表达这么强烈的情绪,何况还是他误解了。

我和太云之前都看过一部讲同性恋的小说,文章写得很美好,并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虽然他们遭受了很多的变故和社会阻力,但是最终也走到了一起,我觉得挺好的,感情这东西不是所谓的道德能够评价的,特别是这一次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同性恋将会遇到的社会阻力后,我越发觉得同性恋其实是值得同情的弱势群体,徘徊在社会边缘,无法享受阳光照耀,这是多么的痛苦!所以,以后再有人问我对同性恋如何看待,我会很坚定的说,真感情没有什么性别之分,同性也很美。(不过可惜我不是同性恋。)

感想三

最近越发有向佛的倾向。可能是亲人去世后,对生命的感悟更多,越发想探寻生的终极意义,抄读完《金刚经》和《心经》后,想再读读《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同时,也想通一些人情世故。人人上我写了一句状态“缘起性空。曾经的心越近预示着今后的心越远,直到相忘于江湖。 ”这个即使对于友情的感悟,也是对于爱情的感悟。佛家主张破执,但我一直没法淡然,终究难以抛却情的困恼。不过还好,最近逐渐体悟了些,毕竟强求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味道,众生相,他相,我相,都是虚妄;缘起缘灭,顺其自然吧。佛有金刚般若(无上智慧),我有豁达心态即可。

无常

佛家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当昨晚我走下火车,仰头看着车站门口的那两个硕大的“长沙”时,心中的沉重突然变得无比的轻松。不知为什么,几天前那种生命的无力感,此刻心里竟充满了力量。生活学习了三年的地方,只有简简单单的日子,没有那些无可掌控复杂与纠缠,生命是如此的可控。

我15日晚赶回老家,21号才回长沙。6天时间,天上地下,4天的不眠夜,无数个空荡伤心的间隙,为的只是亲人的安息,为的只是想通这生命的无常。

大舅是14号晚出车祸的,15日晚10点51分去世。我到他的病床前时,机器上的那四条线基本都快没了波动,一切抢救都已经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生命在流逝,我握着大舅的手,体温逐渐冰凉,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失去亲人的滋味,无力的呼唤与无尽的思念,涌上心头只剩下一片空空的痛楚。

所有的亲人都没有预感到在这个时候大舅会出车祸,才45岁的年龄,正当壮年,谁会想到一个每天都乐呵呵,整个村都非常喜爱的人会突然离他们而去呢?谁都没想到,谁也没有预料到,只剩下悔恨、叹息和对肇事者的仇恨。

我也不愿再过多回忆与大舅一起快乐的日子,敬畏、喜爱、怜惜,这些感觉只会让刚静下心的我更多的难受。我只是仰着头,望着深深的夜空,遥想在那茫茫的宇宙中,是否有一条主宰人生命的定律,可以让人躲避无常的灾祸,抛弃这让人痛苦的无常。

我不禁想起每次极度颓废时常翻的《心经》中的几句话:

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每每读到这几句,我就有种世界空明无尽、阿弥陀佛之感。我想,也许世界真的是虚妄,大舅已经在另一个轮回里,拥有了光明与寂静之心,超脱生死,生活在这个灰蒙蒙的世俗世界无法理解的真空中。所以我相信灵魂,相信我跪下磕头那一瞬间,诚心的祈祷会让生命重新焕发神采。无常,只不过是生命不可控的恐惧罢了。

最近重新读了两本书《平凡的世界》、《不负如来不负卿》。在这个时候读,总感觉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对自由的追逐、对苦难的拥抱、对理想的脚踏实地,如果能让生命变得厚重有质感,我也真的愿意放逐生命去探寻。

越来越觉得生活是单纯的,各种光鲜而无穷无尽的体验不过是敷在脸上浮华的脂粉,被岁月的洪水冲洗后,仍然一无所有。生命的积分终究不是随机一划,对仅存理想一点一点虔诚的积累,就如西藏朝圣路上,教徒们跪拜10万个等身长一样,才会收获心灵最大的满足。我想起书中描绘的藏民朝拜途中那清澈而深沉的眼眸,恰如西藏广袤湛蓝的天空,那是需要怎么样对生命的执着才会有的干净、虔诚的心呢?

“世间安得双法全,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诗本是仓央嘉措内心的写照,但是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照,矛盾的生活,踌躇的步伐。愁苦的面庞,是对生命的不领悟;有哪些选择能决定自己一生的命运呢?选择如来也罢,选择卿也罢,单纯的生活不可能多线程的进行着,选择了就坚定的去虔诚跪拜,管那些痛苦与忧伤,一生长也好短也好,结束时都不过是黄土一抔罢了。

无常,终究如概率的意义,在选择后都将塌缩成一个如超新星般沉重的现实。

写到文章最末时,耳边响起了同学庆祝拿到工作offer的欢呼声,而我还要在学校踽踽前行,还有很多同学在考研教室奋战最后的77天,生活中那兴奋的神态、淡然的神态、严肃的神态,这是何等的丰富多彩。但不幸的事情又一直发生:大火吞噬生命,大车碾压生命,凶徒掠夺生命,这一切让我只能唏嘘不已:叹无常,叹无常,几叹无常好凄凉。

还能说什么呢?一望着深深的夜幕,我就想起前几晚在祭拜烧纸钱时,天空中划过的几颗流星,孤独的瞬间绽放,一过而终,剩下的只是凝住流不动的黑色...愿亲人安息,愿身边人平安。

Mandelbrot Set

人懒的时候容易被一些事情所烦,需要找些事情放松放松。看看图形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经典的Mandelbrot集。虽然R画的没有绚烂,但是还能看。下面是搜集的稍作修改的一段代码和图形。

1.ggplot2的图形,循环迭代较多,运行确实很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library(ggplot2)
max_iter = 25
cl = colours()
step = seq(-2, 0.8, by = 0.005)
points = array(0, dim = c(length(step)^2, 3))
t = 0
for (a in step) {
    for (b in step + 0.6) {
        x = 0
        y = 0
        n = 0
        dist = 0
        while (n < max_iter & dist < 4) {
            n = n + 1
            newx = a + x^2 - y^2
            newy = b + 2 * x * y
            dist = newx^2 + newy^2
            x = newx
            y = newy
        }
 
        if (dist < 4) {
            color = 24
        }
        else {
            color = n * floor(length(cl)/max_iter)
        }
 
        t = t + 1
        points[t, ] = c(a, b, color)
    }
}
df = as.data.frame(points)
ggplot(data = df, aes(V1, V2, color = cl[V3])) + geom_point(size = 0.5) +
    opts(panel.background = theme_blank(), panel.grid.major = theme_blank(),
        panel.grid.minor = theme_blank(), axis.ticks = theme_blank(),
        axis.text.x = theme_blank(), axis.text.y = theme_blank(),
        axis.title.x = theme_blank(), axis.title.y = theme_blank(),
        legend.position = "none")

渲染的图形还是非常漂亮的,如下(点击图形看大图,否则看不出颜色渲染的效果

2. 动态看图形变化,此转于此处,代码简洁易理解。不过代码做出来的图与原网页展示的图形不同,颜色怎么调都没有他们的漂亮,主要是迭代次数还不够,也不够精细,直接看原链接的吧,搭配颜色是个细致活,伤脑细胞。

站在7月份的末尾

昨晚是一个不幸的夜晚,从厦门带回来的海鲜干货,竟然吃得过敏了。不停地抓啊挠啊,整个手掌都肿了一圈,但还是瘙痒难当,于是乎我终于知道,原来我也吃海鲜过敏,吃一天下来,好好的人也会累积成患。

对于过敏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巴巴的坐着。长沙晚上的天气还好,深夜两点半,校园静谧,凉风阵阵,望着窗外深蓝色的夜幕,心也逐渐淡定下来,痒是痒,但心平整还好,不太痛苦,可以梳理下已过去的七月份。

七月份是燥热的,刚进入三伏天,伴随着放假和各种夏令营通知等待,心难免浮躁。已记不清上半个月的事情了,只剩下一些纠结的片段,无休止而无意义的对白,那是段放纵的时间,放纵得自己都认不清自己。那时的心情,就如我第一次看海的感觉一样,漆黑的夜,消融了海与天的边界,突然一切塌崩,世界无常,黑暗无尽,心剥落的只剩下阵阵恐惧。我不是一个悲观消极者,也算不上一个理智者,只能让自己的情绪不停的流动,去去来来,反复动荡,如7月厦门的雨,停停落落。同学说,太情绪化,是心灵弱小的表现,而我,确实有那么一点。

中旬总算清净了会,脱离了不正常的情绪去了厦门参加WISE的夏令营。厦门是个美好而精巧的地方,岛内环一周才80公里,还不及长沙市的南北宽。

厦门城市很干净,和珠海的感觉相似,天空澄澈,云朵柔软,生活悠闲而清净,只是比珠海更多了份小资的感觉。厦门大学也没负其中国最美大学的称号,临海而建,依海而居,树木茂盛,错落有致。学校中的芙蓉湖修得很精致,曲线柔美,绿草相依,常有天黑鹅悠哉戏水,白鸟贴湖而过。湖边的音乐厅典雅大气,深绿色的屋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非常有艺术感,而我最喜其飞扬的屋檐,潇洒如长剑挥舞,白袖翻滚,我猜测,这个设计师肯定是70%的南方人+30%的北方人,豪气而不脱细腻,不然怎么创造这么特色的建筑呢?

在这里呆了五天,其中两三天都讲座,内容没有多少意思,即使是院长洪永淼也差不多,多半是为WISE做宣传。倒是最后一位Jason Shachat教授让我感觉很好,通过两节课同学们之间的互动,让我真实的体验到了市场定价的感觉,我突然发现原来试验经济学和博弈论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他花两个小时讲,我想我肯定会睡着,但是通过自身课堂的参与,经济学就变得非常有意思起来。最后我获得了21.2元的奖金,另一个同学获得了100元的奖金,实实在在的激励啊!

后面夏令营进行了笔试和面试,题目都非常简单,只是英文的中译英让我着实难堪了一把;面试的时候,可能是老师对我不太感兴趣,基本没用问什么问题,20分钟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在那里叽里呱啦的说个不停,基本表达了我对计量和统计的态度,后面可能老师觉得时间长了,“请”我出去,现在想想,只能叹自己话痨的毛病很难改掉吧。

20号的时候我和我们组的5个女生一起去了鼓浪屿,八个字便可涵盖了岛上所有行动:吃啊,喝啊,玩啊,累啊。然后就是各自归家散去。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景色终究美丽,却依然留不住我们这群过客匆匆步伐,也许这正是我不哎说些吃喝玩乐的细节吧。没有什么抵得过自己心灵的收获,外界动荡不安,难有一个永恒让人窒息的美,更何况是一个拥挤不堪的鼓浪屿罢了。

回来的时候,一口气看了很多篇“木遥的窗子”的文章,依旧是很静的感觉,特别喜欢这篇。后来又查了很多邮件,冒冒失失的接下了COS总编辑的位置。一直觉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真一屁股坐上去了,就得认真的做些事,何况COS现在有点青黄不接的感觉,需要我这样的闲人去“胡搅”。昨晚还和师姐聊了下,无关痛痒。其实她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认识她的一些高中同学,哈哈,这是个秘密。

7月份差不多已经过去,站在尾巴上,不由得有种韶光易逝的感觉。我想起了前几天再看的刘未鹏写的暗时间的时候,依然唏嘘不已,里面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生命的长度不是线性的,空洞的活着100年,还不如充实的活上50年。而当我看《达中国人秀》的时候,非常的感动,因为我感受到多少人是不愿意甘于平淡,不甘于平庸,不甘于放弃梦想的,没有人真正愿意让自己生命空洞,只要有可能,都愿意放弃自己几年的生命去绽放最美的色彩。

所以我想用一个建筑来结尾,在狭缝中生存,潇洒,浪漫,思考,苦与乐并存,体验生的存在,期待每一天新的阳光。


月记

小学写日记,初中高中写周记,大学只能写月记了。这一转眼间,一个月就已经过去了。今晚坐在自习室,思绪万千,留点东西做个“月祭”也好。

一些人

人一
今天下午时候逛人人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个人大毕业之星的评选活动。仔细看完统计学院的侯瑀的申报材料后, 除了敬佩之外,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描绘下我的心情,默默的只留下了一句话:“如果我能为她投票,一定为她投上一票。”
其实,我对她被那么多名校录取并不太感兴趣,我感兴趣的只是她丰富的生活体验。也许从前自己对那些形色各异的考试不屑一顾,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继续,我逐渐懂得,在大学想让自己不断奋斗不断超越自我,这些形色各异的考试的压力是必须的。各项学业考试,各种等级证书,各种科研论文,各种竞赛,GRE等等,大学如果不做这些,能干什么呢?生活的体验,对于大学,这些就是最真切的体验吧,我敬佩这个女生“拼命”的精神!或许对于她,生活是自然的,并不需要“拼命”这个字眼,生活就是自己由着自己的心不断的求索、飞跃,可能她还很享受~
死铁说:双子座盛产女强人,她们是多核的,可以同时开展很多事情。一个和我俩玩的好的女生就是如此,这次看到这位侯瑀同学,我更信了。双子可能感情花心,但是生活有激情,所以我从心底支持她们!
不过除此之外,我还想说句题外话:为啥人大毕业之星评选男人少得可怜,而现在的女人都这么牛。难道真如叔本华所说:学习本身就是件女性化的事情?不理解不理解...还是找句话安慰自己和广大男同胞吧:教育本身是男性化的,受教是女性化的,哈哈哈

人二
这个学期没有干太多实事,做了太多虚假无用的东西,自己都要唾弃自己了。不过幸好的是,后面能够静下心来去读读随机分析、随机微分方程,金融时间序列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学多深,但是是逐渐喜欢上这些课程了,可能自己终归是数学院出身的吧,看着数学的东西总会兴奋些。
前两天跟研究生去听了一个金融的讲座,讲东西的张老师是侯振挺教授的一个学生。他讲得很有意思,讲得也很简单,最后也指出了他最近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找一个偏微分方程的解析解,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也是河南人,侯老师也是河南人。听着他们在那里说话,我都不由自主的想说家乡话。特别是张老师回忆当年侯老师与他的点滴时,非常的激动,我听得出满满的都是恩师情。
他说:“我的很多第一次都是侯老师给我的,比如87年第一次去北京饭店,第一次去北京友谊商店,第一次去人民大会堂等等,这些都是侯老师当年带我去的。因为那时候侯老师是人大代表,我当时在北京交通大学当老师,侯老师每次来北京开会时,都会把我一家老小叫上去北京大会堂吃上一顿,那时营养不好,趁机补补营养。而后面出国由数学转读经济,也是侯老师帮忙弄的。因为当时也没什么人支持,只有茅于轼先生和侯老师挺支持我出去读经济,我非常想读经济,于是侯老师就很尽心的帮我写推荐信联系人。而侯老的推荐信太有效力,一句XX是我的高足,后面一切都没问题了......所以现在再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侯老师.....”
我当时在下面静静地听着,时而大笑,时而静静的听着,时而看着坐在我前面的侯老师。我不禁遐想,等我到张老师这个年纪的时候,我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值得感谢一生的老师呢?会不会遇上一个和侯老师一样好的老师呢?人生难定,知己难遇,知音难求,良师伯乐亦如此呀...

一些歌

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奔波,跑来跑去的。但是这种奔波折腾中,也越来越喜欢张国荣的歌。宽广的音域,厚重的嗓音,深沉的歌词,让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男人对生活的体验深入骨髓。特别是那首《沉默是金》,“笑骂由人,洒脱的做人”,让我真切的感受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淡然,名利光环之外,仍有一颗非常冷静的心。后来又看了他《霸王别姬》,“人戏不分”的境界依然强烈的震撼着我。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男人是个真男人,同性恋只是一个男人的另外一面罢了。完美的男人是7分男人,3分女人,而女人恰好相反,张国荣把这个做到了极致。

一点书

最近真没看什么书,太颓废了。也没看什么电影。更颓了。主要看了两本书,《金融随机分析》《金融时间序列》。哎,都是教材...可悲...

其他

今晚复习时序的时候,看到逆序数检验平稳性的方法,突然想起了太云引以为豪的表情。因为他的MATLAB杯论文中他用了一个逆序数定义公平度的方法。我想,如果他知道逆序数构造的那个统计量的话,再加上紧急性的排序,估计他会更引以为豪的,表情会更high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