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又来

12月1号,2011年最后一个月,长沙温度骤降,大学课程全部结束第二天,安定生活已半个月,虽还没找到以后明确研究的方向,但是心里却有别番收获。最近看了不少小说和电影,各种滋味都有,每个都做个一句话总结,算是这个月的新开始。

1. 传记
看了两本传记小说,《乔布斯传》和《坚不可摧》,都是小时叛逆,长大能成一番事业的两个人。
《乔布斯传》:伟大的人年轻时都是疯子,是一个陷入自我和有坚定信仰的疯子。
《坚不可摧》:战争摧毁的不仅是肉体,更是人的尊严,当连尊严都没有的时候,生存的意义就是赌自己肉体的极限——为什么要有战争啊!

2.小说
看的是日本东野奎吾的推理小说,算是第四次同读一个日本作家的几部作品,之前是夏目簌石、川端康成、村上春树。挺喜欢日本人的细腻和阴翳感,虽然写作有些罗嗦和拖沓,但是真的很善于捕捉人心最细微的变化,很触动人。
《放学后》:女人的心思太可怖,男人太无能。
《白夜行》:人性,可以有时不容于世,却仍可具有荣光与尊严,因为凄美的爱,代替了太阳,使人可以把黑夜当白天。
《嫌疑人X的献身》:爱一个人,究竟可以爱到什么地步?

3. 旅行小说
真的很想去和一两个人旅行,算是毕业礼。
《搭车去柏林》:两三个月的旅行可以让人认识从没认清的自己和遥远的异乡人。
《在路上》:爽!然后感觉什么也没留下。

4. 社会
同学推荐费孝通的东西,第一次读,感觉非常好,准备读他的系列。
《乡土中国》:深刻挖掘了农耕社会的社会关系形成,反眼看当今社会,很有意思,准备再读。

5.电影
看了好几个,但值得记下的有《忠犬八公的故事》、《白夜行》和《观音山》
《忠犬八公的故事》:狗的忠诚让人都汗颜。(日版的更好)
《白夜行》:日本美女看起来真的很谦卑、很温暖。
《观音山》:很情绪化的文艺片,但深度又不够。

悠闲的生活就在最后一次的大学考试结束了~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做个苦行僧寻求方向吧:苦行,可以让人直接洞见最真实的自我。

“三个傻瓜”和统计交流协会

谈谈前几天我们在中南铁道这边搞的统计交流协会招新活动。当初我是绝对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对这个只创了一年还没有任何“牌照”的交流协会感兴趣。我的大致想法就是将太云的留下的“重任”接下,能够慢慢让铁道这边统计与人大、与其他学校有更多的交流。当然个人能力有限,想法有,但是就是怕协会后面越来越衰。

而当看到有22个09级的小朋友选了进Rgroup时,压力更是陡增。因为随着责任心的逐渐黯淡,我一直不想承担太大太多的事情。而这次要面对这么多的上进爱学习的小朋友,更是怕误人子弟,磨了别人的学习激情,于是只能紧锣密鼓的想法子怎么开展后面的活动,但是头绪并不是很清晰。直到看了《Three Idiots》后,我突然才明白该持如何的心态去对待这件事情,应该和09级的同学在未来的一年分享什么。

之前对印度电影的了解除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真的知之甚少。前不久,同学突在寝室惊呼:“这个印度电影,中国三十年也拍不出这样的影片”。当时心里甚是不屑,《Big Bang》中Raj那样的印度人能拍出什么样的好影片呢?于是隐忍着看了传说中的《Three Idiots》。而当我真的完完整整看完影片时候,不得不惊呼导演的奇思妙想和主演Aamir Khan的帅气逼人!45岁的人还能如此青春活泼,真的少见,让我等年轻人也甚是汗颜..

我完完全全被影片活泼热闹场景、起起伏伏的情节感染吸引了。公正评价该影片,它真的很适合我们这群学生娃看,而且不是一般的好看,好看的非常有教育意义!我始终被天才Rancho用激情来学习的心态鼓舞着,也伴随着影片一直在思考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奋斗的意义...

关于影片,我想还是无需多说,每个人看着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商业片好看是必然的。而我只认准了影片中的激情与自由:现在的我们,还是缺少着一颗激情而自由的心。而这也正是我承担统计交流协会一些工作所需要的心态。

我想,我无须为后面几个月的事情担心什么。这群90后有好学的心,我所做的就是稍加引导,和他们一起激情蓬勃的过好这个学期就足够了。我不是Rancho,没有太雄厚的实力,能做的就是沟通其他方面,引进一些好资源,或者就是和他们打成一片。当然协会需要办好,还是需要一个好计划、好章程,此也在我脑中逐渐酝酿成型了。不过对我这样一个很少掌舵的人来说,韬光养晦怕是最重要的了,大大的偷笑之...

附陶渊明一闲诗,此时念起甚有感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科学与艺术

最近在同学的推荐下,购得一本好书《艺术与视知觉》。其实前几周在看《分形的艺术》时,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而看完这本书的第一章——平衡,我再次感受到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妙之感。

对于一个学统计,以后也许会跟数据打一辈子交道的人来说,我似乎在做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从功利角度),还不如多看两本数理统计或者算法方面的书来的划算。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一个人的素养,如果光有所谓的科学理性精神主宰,没有一种形而上的思维补充,看什么都是数学形式,都是物理公式那样运动,那么这个人肯定机械而无趣。当然我这不是讽刺那些为追求科学真理的大科学家(我想能达到真正大科学家的高度,此人必定是哲学家,否则他的思想是无从流传的),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生趣应该是丰富多彩,既要科学也要艺术。

其实去年去世的钱学森先生在十几年前就说过一段箴言,他对中国的那些科学家说科学要和艺术是紧密相连,不要有了科学不要艺术,有艺术却不懂科学。(文艺复兴时期的那群艺术家其实很多都是科学家,比如达芬奇是著名的画家,同时他也是个数学家)。科学与艺术是不分家的,都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如果科学仅仅成了技术的附庸品,而艺术却成了病态的心理宣泄(比如某些所谓的现代艺术),那么整个社会的氛围肯定会变得浮躁而没有内涵。我十分怀念在文革前的那群科学家们,他们很多都精通诗词曲画,同时又能够在自己的科学领域有很杰出的建树,而那个时期,中国出领先世界水平的技术成果也特别多。

一个人需要有自我的哲学,这种哲学不可能仅仅靠科学支撑的,科学也不过是各种信仰中的一种,之所以他现在这么强大,是因为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巨大的精神和物质的满足,我们已经不由自主的信仰了他(特别由于这么多年,我们教育中对科学信仰的进行了不断的强化)。

所以艺术与科学是不会分家的,科学中都有种纯粹的美感,关键是能不能深入下去,发现其中的艺术性。在前几周,我对分形和混沌特别感兴趣,这两门科学中蕴含的艺术与哲思深深触动了我之前的世界观。为什么世界在不断的变动中趋向平衡,为什么世界不会像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说的那样最终会成为死寂状态?这些在混沌中都给了我一个全新而深刻的认识——因为我们的系统在一个开放与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我们还有自组织现象,还有耗散结构,这些都说明了为什么自然界生物不会被懒惰主宰而绝对静止般的死去(热寂说)。我们在不停地变动中找到了平衡,虽然表面看起来我们是如此不安分,城市每天那是那样的喧嚣,每天都有人死去和出生,但是整体状态我们却依然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生气勃勃的有序图像。

其实我们看一幅分形图就会有很好的了解——mondelbrot集,以及树枝图

mandelbrot

orange-tree2

他们都是用一个很简单的函数,然后不停的迭代所导致的,看似无序,却被最初一个如简单的式子决定了,这也是为什么说蝴蝶效应(混沌的典型代表)是决定论的复兴的缘故了。当然自然很多东西都是能用分形(fractal)来描述的,比如血管,比如云朵,比如很出名的英国海岸线。这些都可以用简单或者复杂的分形思想来阐述并解决。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也仅仅只说了这些学科中部分,只是管中窥了少许豹斑而已,更多的还需要自己去探索,我一直想画个漂亮的mondelbrot集,太漂亮了,过段时间争取自己画个上来。所以回到原来的话题,科学中的各个学科是不分割的,与艺术更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第一章就讲了“平衡”这个概念,从绘画的的构图角度很好的阐述了平衡这个概念。我也明白了有实在的物理力,还有心理学上的“知觉力”,这不是所谓的主观,而是对我们大脑进行更客观更实在的剖析,如果总是从神经元那个角度来谈,是无法解释这些东西的。这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因此我对统计还是非常有好感,科学的东西充满了理性,我是一个成熟的人,所以我崇尚科学,同时我有对艺术的东西喜爱有加,美会让我的精神更充实,让我更有发现力和活力。

我想为什么小孩子总是那么的纯真,那么有活力,因为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力并不比我们这群大人弱,他们也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只是理性的精神还不够罢了。我们很多人想回到孩童时代,主要原因是我们被现实所谓的规律桎梏了自由的精神,艺术的洞察力不断消退,色彩感越来越淡,缺乏了发现带来的愉悦与新奇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往往像孩童的缘故吧。

科学精神可以训练,艺术精神却是与生俱来。这便是我刚阅这本书的感受。

最后来一个测试艺术敏感力的图,二选一。

ceshi

喜欢北欧建筑

开学刚开始专业课不是很忙,于是一直在读好几本文艺方面的书。上个星期读了一本《北欧建筑散记》,徜徉北欧的闲情逸致中,于是对北欧甚是向往。

stockholm city hall

作为一个学统计的人来说,以后摸钞票的时候会更多些,而应该和工科钢筋混凝土类的东西不会再有太大的干系,但是我却一直比较喜欢建筑,而且最近是越发喜欢。

一直深信一句话:“建筑体现着一个人的生活理念。”因为建筑用空间变幻,用各种自然和非自然的元素营造出来的感觉,时常让我有种超脱之感。建筑师独有的建筑哲学感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明白人与天地的和谐原来可以用一种空间的重构使人深入自己的内心,体会那份躁动与安宁。透过建筑,我似乎可以看见一种健康阳光的生活状态。所以我喜欢建筑,喜欢那份游走于非自然与自然、理性与非理性的感觉。

bagsvaerd church

而当我欣赏完这本《北欧建筑散记》,我更是被北欧那种特别而浪漫的建筑的风格而深深吸引了。这个在地球上靠近北极却又非常富裕的的区域,一个出产了NOKIA、沃尔沃、爱立信、宜家等享誉全球品牌的好地方,还拥有着大片大片让人心醉的建筑,真的让我有点着迷了。我轻轻翻着每一幅图片,沉醉在温柔的阳光与湛蓝湛蓝的天空中。

是的,我被北欧人的那种生活观深深吸引了:“风格就是生活。”是呀,他们的建筑,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文化,无处不透露着他们极其推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他们的民族风格把他们装扮的是如此的潇洒、自由而坚定。书中介绍最多的就是北欧的教堂和墓地,那些建筑无处不在的安宁与祥和,与自然、与上帝、与自己的灵魂是如此的靠近,让我感觉我自己变得是如此的纯洁。

Stockholm Public Library

书中如是说,北欧人注重实质甚于形式,喜欢内心的美丽甚于外表的装饰。我记住了,却也惭愧了,一个如此富裕的国度,抓本质的东西抓的如此准确,而我们的国家却似乎恰与之相反,传统文化不再重视,即使保护和宣扬却也只是抓住了表面,丢掉了文化的的根。停留在斯德哥尔摩图书馆中,伫立在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前,我闭上眼,享受着那份知识的静谧与哲学的虚无。

the fish chaple

yanshidajiaotang

建筑师让建筑有了生命,让他的棱角或柔软或坚强,让他的心胸或幽深或宽广,也让我们在视觉的游走中感悟自己的生活理想,我想这是建筑能给我们最大的好处了吧。如果让我选一份理想的职业,我想我很可能会选择建筑师,毕竟那是一个浪漫的行当。

see《恋爱的犀牛》

同学说去看《恋爱的犀牛》,虽然不知道是什么,还是爽快的答应了...十周年的一个舞台剧,无论如何也该支持一下,于是第一次跑湖南大剧院去看高质量的舞台剧,内心很冲动。

柔软的椅子,立体的剧场,新奇的舞台,巨大的镜子,美妙的声音,还有超激情投入的演员,真的很震撼,很有feeling。整个剧松松紧紧,张弛有度,真的挺完美的。然而看完后,内心的感受不知道怎么形容,很好的剧却让一个不该来看的人来看了,我有点矛盾。

整个观看剧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每个细节都看到,一方面前面的观众太没有素质,本来个子高,还坐得笔直,身体前倾,头抬的老高,挡住了我的视线,而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我觉得看了一部分后我就能猜出这个剧的主题了,于是我静静的听,静静的听,静静的看。

也许我真的不该来,两个小时,我只记住了三段话,而这三段话,却又是我最心伤的三段话。

“忘掉她,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忍受,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痛苦。忘掉她,忘掉你没有的东
西,忘掉别人有的东西,忘掉你失去和以后不能得到的东西,忘掉仇恨,忘掉屈辱,忘掉
爱情,像犀牛忘掉草原,像水鸟忘掉湖泊,你地狱里的人忘掉天堂,像截肢的人忘掉自己
曾快步如飞,像落叶忘掉风,像图拉忘掉母犀牛。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惟一的事。但是我
决定不忘掉她。”
“也有很多次我想在放弃了,但是它在我身体的某个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觉,一想到它会永远在那儿隐隐作痛,一想到以后我看待一切的目光都会因为那一点疼痛而变得了无生气,我就怕了,爱他,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  ”
“这就是图拉,我最好的,也是最后的伙伴.明明,我想给你一切,可我一无所有.我想为你放弃一切,可我又没有什么可以放弃.钱,.地位,荣耀,我公有的那 一点点自尊没有这些东西的装点也就不值一提.如果是中世纪,我可以去做一个骑士,把你的名字写一每一座被征服的城池.如果在沙漠中,我会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去滋润你干裂的嘴唇.如果我是天文学家,有一颗星星会叫做明明;如果我是诗人,所有的声音都只为你歌唱;如果我是法官,你的好恶就是我最高的法则;如果我 是神父,再没有比你更好的天堂;如果我是哨兵,你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的口令;如果我是西楚霸王,我会带着你临阵脱逃任由人们耻笑;如果我是杀人如麻的强盗, 他们会乞求你来让我俯首贴耳,可我什么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像我这样普通的人,我能为你做什么呢?  ”

我想起了自己,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坚持,卑微,落寞,隐秘,像杂草一样在自己内心疯长,无可遏制的膨胀。那是第一次内心的坚持,坚持的如此的傻,如此的无 奈,如此的让人不屑。可是我那时还是坚持着,天蝎座,呵呵,神秘的冲动,固执,倔强,真的认定,就很难改变。就像剧中那主角声嘶力竭的喊道,“忘掉是一般 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

可是终究我是一般人,伤痛带来天蝎座的仇恨,一旦决定就无法改变。我是变幻莫测,但是我不喜欢变换莫测的心。“也有很多次我想在放弃了,但是它在我身体某 个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觉,一想到它会永远在哪儿隐隐作痛,一想到以后我看到一切的目光都会因为那一点疼痛而变得了无生气,我就怕了。”一语中的,中的我的 心在流血。我想起了好朋友贝壳的经历,想象着他后来忍受的痛和孤独,他跟我说过,说他好像不再相信爱情之类的话,呵呵,很像很像。我又想起了我去年的班 长,很像那个男主角,可惜他的舞台只有男主角,没有女主角,惨烈,只有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

其实我没有什么仇恨,看着舞台上那主角爆激情的表演,我只有羡慕,这种美只存在于艺术,存在于文学的追求与想象中。一旦忘记,我就很难记起,即使这部剧在 昨晚又试图唤醒我的记忆,呵呵,不可能,内心的空无法填补。也许我多么想像舞台上的马路(剧中男主角名)那样,在一个犀牛嚎叫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样声嘶力竭 的叫喊:“如果...如果...如果......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我能为你做什么呢?”然后举刀杀死自己心爱的饲养的犀牛,掏出它的心脏送给他心爱的明 明(女主角名),可是我无法做到,就像我无法填补内心的空。

也许我什么都没有付出,只付出过心的坚持,但是我却把它奉为无价,精神对我来说是至高无上的。已经忘却,就不会收回。呵呵,又想起了好朋友贝壳,想起了他 的思想变化的历程,想起了好朋友曾淼,想起了这个已经被西化的家伙,他们也许是对的,人是肉做的,哈哈,都差不多...

我不高尚,但是我爱高尚的精神,我不骄傲,但是我爱骄傲的棱角,我不深邃,但是我爱深邃的灵魂,我不纯洁,但是我爱纯洁的艺术;

而我任性,可是我也厌烦任性的变换,我卑微,可是我也唾弃甘于卑微的头颅,我愚蠢,可是我也鄙视腐朽的思想。

我是真实的人,有真实的心,坚持有过,放弃依然有过。

但是我从不也绝不放弃理想。

《恋爱的犀牛》,呵呵,被冠以恋爱圣经之名,也许对我来说,只能算作一次精神的享受。毕竟我是在生活中,疯狂与不疯狂,坚持与不坚持,都是我来决定。

恩,没有白花这么多的门票费。狂顶《恋爱的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