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同学的推荐下,购得一本好书《艺术与视知觉》。其实前几周在看《分形的艺术》时,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而看完这本书的第一章——平衡,我再次感受到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妙之感。
对于一个学统计,以后也许会跟数据打一辈子交道的人来说,我似乎在做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从功利角度),还不如多看两本数理统计或者算法方面的书来的划算。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一个人的素养,如果光有所谓的科学理性精神主宰,没有一种形而上的思维补充,看什么都是数学形式,都是物理公式那样运动,那么这个人肯定机械而无趣。当然我这不是讽刺那些为追求科学真理的大科学家(我想能达到真正大科学家的高度,此人必定是哲学家,否则他的思想是无从流传的),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生趣应该是丰富多彩,既要科学也要艺术。
其实去年去世的钱学森先生在十几年前就说过一段箴言,他对中国的那些科学家说科学要和艺术是紧密相连,不要有了科学不要艺术,有艺术却不懂科学。(文艺复兴时期的那群艺术家其实很多都是科学家,比如达芬奇是著名的画家,同时他也是个数学家)。科学与艺术是不分家的,都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如果科学仅仅成了技术的附庸品,而艺术却成了病态的心理宣泄(比如某些所谓的现代艺术),那么整个社会的氛围肯定会变得浮躁而没有内涵。我十分怀念在文革前的那群科学家们,他们很多都精通诗词曲画,同时又能够在自己的科学领域有很杰出的建树,而那个时期,中国出领先世界水平的技术成果也特别多。
一个人需要有自我的哲学,这种哲学不可能仅仅靠科学支撑的,科学也不过是各种信仰中的一种,之所以他现在这么强大,是因为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巨大的精神和物质的满足,我们已经不由自主的信仰了他(特别由于这么多年,我们教育中对科学信仰的进行了不断的强化)。
所以艺术与科学是不会分家的,科学中都有种纯粹的美感,关键是能不能深入下去,发现其中的艺术性。在前几周,我对分形和混沌特别感兴趣,这两门科学中蕴含的艺术与哲思深深触动了我之前的世界观。为什么世界在不断的变动中趋向平衡,为什么世界不会像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说的那样最终会成为死寂状态?这些在混沌中都给了我一个全新而深刻的认识——因为我们的系统在一个开放与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我们还有自组织现象,还有耗散结构,这些都说明了为什么自然界生物不会被懒惰主宰而绝对静止般的死去(热寂说)。我们在不停地变动中找到了平衡,虽然表面看起来我们是如此不安分,城市每天那是那样的喧嚣,每天都有人死去和出生,但是整体状态我们却依然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生气勃勃的有序图像。
其实我们看一幅分形图就会有很好的了解——mondelbrot集,以及树枝图
他们都是用一个很简单的函数,然后不停的迭代所导致的,看似无序,却被最初一个如简单的式子决定了,这也是为什么说蝴蝶效应(混沌的典型代表)是决定论的复兴的缘故了。当然自然很多东西都是能用分形(fractal)来描述的,比如血管,比如云朵,比如很出名的英国海岸线。这些都可以用简单或者复杂的分形思想来阐述并解决。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也仅仅只说了这些学科中部分,只是管中窥了少许豹斑而已,更多的还需要自己去探索,我一直想画个漂亮的mondelbrot集,太漂亮了,过段时间争取自己画个上来。所以回到原来的话题,科学中的各个学科是不分割的,与艺术更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第一章就讲了“平衡”这个概念,从绘画的的构图角度很好的阐述了平衡这个概念。我也明白了有实在的物理力,还有心理学上的“知觉力”,这不是所谓的主观,而是对我们大脑进行更客观更实在的剖析,如果总是从神经元那个角度来谈,是无法解释这些东西的。这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因此我对统计还是非常有好感,科学的东西充满了理性,我是一个成熟的人,所以我崇尚科学,同时我有对艺术的东西喜爱有加,美会让我的精神更充实,让我更有发现力和活力。
我想为什么小孩子总是那么的纯真,那么有活力,因为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力并不比我们这群大人弱,他们也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只是理性的精神还不够罢了。我们很多人想回到孩童时代,主要原因是我们被现实所谓的规律桎梏了自由的精神,艺术的洞察力不断消退,色彩感越来越淡,缺乏了发现带来的愉悦与新奇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往往像孩童的缘故吧。
科学精神可以训练,艺术精神却是与生俱来。这便是我刚阅这本书的感受。
最后来一个测试艺术敏感力的图,二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