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问卷设计

转眼就是三个月过去了。

记得还是年前那会,我和小南在“八哥”小店吃饭,两人商量着美赛的事情,我一时兴起,想了个无聊的点子:互相帮对方设计下未来1年半的路途,立下字据,1年后看完成的怎么样。于是操起桌上的菜单,刷刷龙飞凤舞起来。paper,MCM,信安比赛,paper,旅游,TOFFEL,GRE,paper,毕业旅行...一路写的眼冒金光,仿佛世界已被我们主宰,然后顺风顺水的过完了整个大学...那时,两个年轻人真是幻想加激情,笑声都轰天震地。

今晚,我翻开钱包,那张纸虽然破烂,但是还是被我好好留存着,看着上面满满的计划,不禁内牛满面。想起小南那篇<successsful participant>的文章。狗屁般得论文与绚烂的排版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让我满心的愧疚与伤感。再回头看看数据挖掘比赛,更是让人无语凝噎。只好作罢,留作下次来谈谈对推荐系统的心得了。今晚,先聊一个自作孽的抽样调查。

其实这个本是开学前就该完成的课程设计,但是当初雄心勃勃,想写出一篇“唱作”俱佳的好文章来,于是一腔热血的跑向中南的湘雅医院,找了个心理学研究生准备做个“人格与人际交往”方面的研究。后面也定好了位,研究“大学生人格因素与人人网人际交往以及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本以为可以借着现在的社交网络研究热来给心理学也点点火,本以为心理学测量这东西水不深,本以为一切都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但是“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从此我对心理测量敬而远之,还是看看实用心理学罢了。

当然心理测量并不是不好,而是我通过这次做问卷设计才知,原来一份好的心理学量表需要耗费如此多的功力。按那个湘雅研究生的说法,湘雅可以算是国内心理测量方面的发源地,但是做心理测量用的量表基本还是从国外翻译过来,最多做一点点修改。一份好的心理学量表是要经过无数次的检验才能达到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这次我们调查用了两个问卷,一个问卷是“卡塔尔16pf人格量表”,一共187道题,经过几十年的修正后已经非常成熟,很权威。而另一份量表的我们自己做,正是这个量表的设计,让我知道我的抽样学的很差,再次深刻的理解到抽样重要的是各种方法的思想和应用范围,而不是那些重复相似的数学公式,更重要的是,抽样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就像推荐系统一样,算法终究不是大头,重要的知识。对于心理学量表设计,如果没有一定经验和对心理学一定的理解,是没法做出一份像样的问卷的,就如我们这次做这个问卷一样,才返工了两遍,就把被试者做烦了,还是认识的好朋友呀!如果是一般的受试者,估计不给钱不给个礼物,真是难以修改重测,而且修改也是困难重重,像我们这种心理学门外汉,凭借着一点文献和心理学书籍,哪有可能几遍修改就能做好。烦躁激动纠结集于一身,于是乎问卷设计以及论文...后续略去几千字吧...

其实通过这次做问卷设计,我认识到问卷搜集到的数据其实可以是很可信的。只是许多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统计学背景的人把问卷胡乱一通的用,导致人们一般认为得来的问卷结果是受试者敷衍的回答罢了。对于心理学量表来说,这些问卷的设计很多很精妙,除非如果你自认为你能考虑这些问题的设计会比心理学家更加全面,但是一般没有受过专业心理学训练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份成熟的量表,我们考虑的问题,都已经被心理学家考虑到了。当然问卷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很多测试问题我们感觉很浅显,都知道他问的方向,但是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诚实做答,这样一份好的问卷才能收到一个好的效果,不然问卷就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人也永远别想从专业心理学角度了解自我,发现自我。

现在的社会人们更加机灵了,不愿意这么明显的在问卷中暴露自己,怕被骗或者被利用,这种保护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殊不知每天我们那些无意识的网络行为其实也被人利用了呢?无意识的暴露和有意识的暴露都不重要,因为都可破解,重要的是我们愿不愿意配合各种调查的进行。

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是一门艺术,或者说很多文科性质的东西也是艺术,因为他们研究的对象很多都是人或者人的行为,难以捉摸这才是魅力所在。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定量化,如果都程式化研究,也就没啥意思了,人不是电脑,不是数学方程式呀!

不过话说到最后,我还是喜欢定量化研究,因为我喜欢数学,简洁,具有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