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7月份的末尾

昨晚是一个不幸的夜晚,从厦门带回来的海鲜干货,竟然吃得过敏了。不停地抓啊挠啊,整个手掌都肿了一圈,但还是瘙痒难当,于是乎我终于知道,原来我也吃海鲜过敏,吃一天下来,好好的人也会累积成患。

对于过敏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巴巴的坐着。长沙晚上的天气还好,深夜两点半,校园静谧,凉风阵阵,望着窗外深蓝色的夜幕,心也逐渐淡定下来,痒是痒,但心平整还好,不太痛苦,可以梳理下已过去的七月份。

七月份是燥热的,刚进入三伏天,伴随着放假和各种夏令营通知等待,心难免浮躁。已记不清上半个月的事情了,只剩下一些纠结的片段,无休止而无意义的对白,那是段放纵的时间,放纵得自己都认不清自己。那时的心情,就如我第一次看海的感觉一样,漆黑的夜,消融了海与天的边界,突然一切塌崩,世界无常,黑暗无尽,心剥落的只剩下阵阵恐惧。我不是一个悲观消极者,也算不上一个理智者,只能让自己的情绪不停的流动,去去来来,反复动荡,如7月厦门的雨,停停落落。同学说,太情绪化,是心灵弱小的表现,而我,确实有那么一点。

中旬总算清净了会,脱离了不正常的情绪去了厦门参加WISE的夏令营。厦门是个美好而精巧的地方,岛内环一周才80公里,还不及长沙市的南北宽。

厦门城市很干净,和珠海的感觉相似,天空澄澈,云朵柔软,生活悠闲而清净,只是比珠海更多了份小资的感觉。厦门大学也没负其中国最美大学的称号,临海而建,依海而居,树木茂盛,错落有致。学校中的芙蓉湖修得很精致,曲线柔美,绿草相依,常有天黑鹅悠哉戏水,白鸟贴湖而过。湖边的音乐厅典雅大气,深绿色的屋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非常有艺术感,而我最喜其飞扬的屋檐,潇洒如长剑挥舞,白袖翻滚,我猜测,这个设计师肯定是70%的南方人+30%的北方人,豪气而不脱细腻,不然怎么创造这么特色的建筑呢?

在这里呆了五天,其中两三天都讲座,内容没有多少意思,即使是院长洪永淼也差不多,多半是为WISE做宣传。倒是最后一位Jason Shachat教授让我感觉很好,通过两节课同学们之间的互动,让我真实的体验到了市场定价的感觉,我突然发现原来试验经济学和博弈论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他花两个小时讲,我想我肯定会睡着,但是通过自身课堂的参与,经济学就变得非常有意思起来。最后我获得了21.2元的奖金,另一个同学获得了100元的奖金,实实在在的激励啊!

后面夏令营进行了笔试和面试,题目都非常简单,只是英文的中译英让我着实难堪了一把;面试的时候,可能是老师对我不太感兴趣,基本没用问什么问题,20分钟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在那里叽里呱啦的说个不停,基本表达了我对计量和统计的态度,后面可能老师觉得时间长了,“请”我出去,现在想想,只能叹自己话痨的毛病很难改掉吧。

20号的时候我和我们组的5个女生一起去了鼓浪屿,八个字便可涵盖了岛上所有行动:吃啊,喝啊,玩啊,累啊。然后就是各自归家散去。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景色终究美丽,却依然留不住我们这群过客匆匆步伐,也许这正是我不哎说些吃喝玩乐的细节吧。没有什么抵得过自己心灵的收获,外界动荡不安,难有一个永恒让人窒息的美,更何况是一个拥挤不堪的鼓浪屿罢了。

回来的时候,一口气看了很多篇“木遥的窗子”的文章,依旧是很静的感觉,特别喜欢这篇。后来又查了很多邮件,冒冒失失的接下了COS总编辑的位置。一直觉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真一屁股坐上去了,就得认真的做些事,何况COS现在有点青黄不接的感觉,需要我这样的闲人去“胡搅”。昨晚还和师姐聊了下,无关痛痒。其实她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认识她的一些高中同学,哈哈,这是个秘密。

7月份差不多已经过去,站在尾巴上,不由得有种韶光易逝的感觉。我想起了前几天再看的刘未鹏写的暗时间的时候,依然唏嘘不已,里面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生命的长度不是线性的,空洞的活着100年,还不如充实的活上50年。而当我看《达中国人秀》的时候,非常的感动,因为我感受到多少人是不愿意甘于平淡,不甘于平庸,不甘于放弃梦想的,没有人真正愿意让自己生命空洞,只要有可能,都愿意放弃自己几年的生命去绽放最美的色彩。

所以我想用一个建筑来结尾,在狭缝中生存,潇洒,浪漫,思考,苦与乐并存,体验生的存在,期待每一天新的阳光。


月记

小学写日记,初中高中写周记,大学只能写月记了。这一转眼间,一个月就已经过去了。今晚坐在自习室,思绪万千,留点东西做个“月祭”也好。

一些人

人一
今天下午时候逛人人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个人大毕业之星的评选活动。仔细看完统计学院的侯瑀的申报材料后, 除了敬佩之外,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描绘下我的心情,默默的只留下了一句话:“如果我能为她投票,一定为她投上一票。”
其实,我对她被那么多名校录取并不太感兴趣,我感兴趣的只是她丰富的生活体验。也许从前自己对那些形色各异的考试不屑一顾,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继续,我逐渐懂得,在大学想让自己不断奋斗不断超越自我,这些形色各异的考试的压力是必须的。各项学业考试,各种等级证书,各种科研论文,各种竞赛,GRE等等,大学如果不做这些,能干什么呢?生活的体验,对于大学,这些就是最真切的体验吧,我敬佩这个女生“拼命”的精神!或许对于她,生活是自然的,并不需要“拼命”这个字眼,生活就是自己由着自己的心不断的求索、飞跃,可能她还很享受~
死铁说:双子座盛产女强人,她们是多核的,可以同时开展很多事情。一个和我俩玩的好的女生就是如此,这次看到这位侯瑀同学,我更信了。双子可能感情花心,但是生活有激情,所以我从心底支持她们!
不过除此之外,我还想说句题外话:为啥人大毕业之星评选男人少得可怜,而现在的女人都这么牛。难道真如叔本华所说:学习本身就是件女性化的事情?不理解不理解...还是找句话安慰自己和广大男同胞吧:教育本身是男性化的,受教是女性化的,哈哈哈

人二
这个学期没有干太多实事,做了太多虚假无用的东西,自己都要唾弃自己了。不过幸好的是,后面能够静下心来去读读随机分析、随机微分方程,金融时间序列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学多深,但是是逐渐喜欢上这些课程了,可能自己终归是数学院出身的吧,看着数学的东西总会兴奋些。
前两天跟研究生去听了一个金融的讲座,讲东西的张老师是侯振挺教授的一个学生。他讲得很有意思,讲得也很简单,最后也指出了他最近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找一个偏微分方程的解析解,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也是河南人,侯老师也是河南人。听着他们在那里说话,我都不由自主的想说家乡话。特别是张老师回忆当年侯老师与他的点滴时,非常的激动,我听得出满满的都是恩师情。
他说:“我的很多第一次都是侯老师给我的,比如87年第一次去北京饭店,第一次去北京友谊商店,第一次去人民大会堂等等,这些都是侯老师当年带我去的。因为那时候侯老师是人大代表,我当时在北京交通大学当老师,侯老师每次来北京开会时,都会把我一家老小叫上去北京大会堂吃上一顿,那时营养不好,趁机补补营养。而后面出国由数学转读经济,也是侯老师帮忙弄的。因为当时也没什么人支持,只有茅于轼先生和侯老师挺支持我出去读经济,我非常想读经济,于是侯老师就很尽心的帮我写推荐信联系人。而侯老的推荐信太有效力,一句XX是我的高足,后面一切都没问题了......所以现在再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侯老师.....”
我当时在下面静静地听着,时而大笑,时而静静的听着,时而看着坐在我前面的侯老师。我不禁遐想,等我到张老师这个年纪的时候,我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值得感谢一生的老师呢?会不会遇上一个和侯老师一样好的老师呢?人生难定,知己难遇,知音难求,良师伯乐亦如此呀...

一些歌

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奔波,跑来跑去的。但是这种奔波折腾中,也越来越喜欢张国荣的歌。宽广的音域,厚重的嗓音,深沉的歌词,让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男人对生活的体验深入骨髓。特别是那首《沉默是金》,“笑骂由人,洒脱的做人”,让我真切的感受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淡然,名利光环之外,仍有一颗非常冷静的心。后来又看了他《霸王别姬》,“人戏不分”的境界依然强烈的震撼着我。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男人是个真男人,同性恋只是一个男人的另外一面罢了。完美的男人是7分男人,3分女人,而女人恰好相反,张国荣把这个做到了极致。

一点书

最近真没看什么书,太颓废了。也没看什么电影。更颓了。主要看了两本书,《金融随机分析》《金融时间序列》。哎,都是教材...可悲...

其他

今晚复习时序的时候,看到逆序数检验平稳性的方法,突然想起了太云引以为豪的表情。因为他的MATLAB杯论文中他用了一个逆序数定义公平度的方法。我想,如果他知道逆序数构造的那个统计量的话,再加上紧急性的排序,估计他会更引以为豪的,表情会更high的 :)

为何要读书

发现每天起床的那一刻,我的大脑会蹦出很多激烈的想法,常常会呆住在床上5分钟,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今早想的问题很简单——为何要读书?

可能是最近看写TOFFEL作文多了,第一想到的竟然是TOFFEL那些NC的高分作文的写作套路:

  • 读书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
  • 读书可以开拓视野
  • 读书可以放松
  • .....

看见COS论坛上开始了论书热,而这边09级得QQ群中,西方经济学老师天天督促着同学们看书看书看书,抓紧时间看书...我也不得不反思最近荒芜的生活,越发觉得自己没看书了,没看有用的书,没看那些漂亮的书,我越发的自责,越发的荒芜..

但是突然,不知道为何,突然觉得读书读书有啥好,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自己心理与精神的满足么?懂得多点?知道的信息多点?明的事理多点?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多少是有些道理的。中国从古自今多少书生,多少是济世之才?多少偏安一隅,成了自娱自乐的清高之士?饱读诗书,经世致用,立家治国?抑或成书立传,广流于世,泽被后人?纵然如此,然多少在世之时能发挥功效呢?如果从宇宙的时间尺度来看自我价值的实现,我觉得始终在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洪荒世界,辟地开天至今,我,绝对是个渺小的概念,不管你英雄任人物抑或草民一个,人终究只有一世,过了就消亡了。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永生的概念吧,不会对灵魂加以崇敬,但是读书就是为了这个么?我左思右想,能让我自己信服的一个理由只有一个:读书,就是为了能让自我始终保持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罢了。明白说,就是人活于世,能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能够和谐的享受生的欢乐,否则读书是为了啥?连生的欢乐都不会享受,连最起码的对生的尊重都没有,只会权力控,金钱控,腐败控,欲望控,人就是一躯壳白了,造一万个机器人替代便可。

想着想着,越发觉得过分放大了读书的作用了,生的欢乐,还有那么多优雅的方式可以实现,听音乐,看电影,看画展,听歌唱歌,闲扯,晒太阳,打游戏,哪一个不能体味生在当下的快乐呢?读书不过是思想的一种流传方式吧。

”阅读是一种伤害,思考则是对伤害的弥合,而表达则是弥合后的绽放。”这句话说得多好,这一生中,我们的空白的大脑不断地被各种各样的思想填充,通过对生活的自我体验和反思,这些思想又被我们不断抛弃提炼。我们被伤害了,但是我们又绽放了。活到老,思到老,乐到老,温馨到老,这才是有意义的一生吧。谁说一定要读书,谁说一定要扬名立万,谁说一定要归隐山林,谁说你的生活就该这么活?属于自己的,只有大脑。里面不装书,装着思考的能力,装着美的感悟力,装着尊重,装着欢乐,这就够了。

真想说自己不想读书,但是自己却又如此的渴求于书。自我解嘲曰:我被伤害的太严重了,不会通过其他方式去寻求生的欢乐~

难得一份乐趣

中午一觉醒来,突然倍感空虚,茫然失措,脑中蹦出来的东西竟然都是《项脊轩志》中的失落与悲情。傻傻的呆坐与床上,还是止不住的悲伤...

按最近一段时光的作息,此刻我应该在备战TOFFEL,听力,写作,口语,阅读,无休无止..我很厌倦这种无聊无趣的应试,从小到大已经被无数个这样的考试折磨,而高中又经历过两次高考的折磨,对于这种长时间的应试备战真的越来越反感..没有任何乐趣,反而放弃了许多许多我喜欢的书籍与研究,变得越来越麻木。我真的讨厌这段时光,这个让我放弃了很多很多...

人一失落就容易放大痛苦。我一直记得“放大痛苦”这个四个字,这四个字貌似是某年的高考作文题,虽然我已经极度厌弃高考,但是这个作文题却一直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曾和小南谈过,反观这一两年的行程,感觉到处都是失败,人品不停地被消耗,却很少爆发。大二做项目时候自己清高的cancel了项目,被院书记厌恶的训了一顿,现在也是两手空空;后面的数模更是搞得一团糟乎,三等奖、成功参赛狠狠的刺着自己的双眼;而今年的数据挖掘比赛还是那个我都快忘记了的信息安全比赛,都是酱油来酱油去,耗了一定的心血但终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最近即将到来的TOFFEL考试,我也有种悲剧的预感..

虽然都曾放下,不在乎这些,但是有些时候就是那么一瞬间却变得重要,他成了一种安慰,就好像一个穷极一生挣钱的人到头来也许少有快乐,但是起码他还有钱可以数数,而我啥都没有...《金刚经》我翻了一部分,佛说要破执着,而我越破越执...

其实不知为何,可能是自己想要得太多,但是却永远都得不到吧。最近在跟这边研究生老师上随机微分方程的课,用的教材是《SDE with JUMPS AND APPLICATIONS》,我其实慢慢发现我还是喜欢数学的,虽然难,但是难得有味道有深度,我不知道我可以在金融中能走多远,但是发现这个领域可能还是比较符合我的性格,因为数学、计算机、英语都是半桶水,也许这个科目“需要”我这样的人。

其实我一直想在COS论坛上灌水的,但是不知为何下不了手,心理总有这又那样的牵绊,真是很奇怪的感觉;其实我还是想去参加第四届R会议的,但是我不敢做演讲,除非之前没有那么多的杂事,我可以好好的准备MCMC方面的材料,但是现在我根本没精力,我只想去北京打打酱油,散散心。因为还得准备暑期学校的金融夏令营...

人生就被这样或那样的生活计划给打破,七零八乱,毫无章法。越感觉时间不够用,却越在空虚寂寞无聊中度过。我很想静下心来像以前一样,能看看建筑美学方面的书,看看尼采系列,看看看数学思想史,然后出去游玩一番,健健身,跑跑步..但现在的生活却是如此的糟糕,没有乐趣,没有成就感。噢,对了,应该就是没有成就感...真想向尼采一样,疯子一样的精神的生活着。

罢了,还是去无聊中寻找乐趣,寻找满足感吧。我过生那天,居里夫人也降生了,加缪也降生了,他们诺贝尔的光芒会让我的人品爆发么?未知...

 

喜欢北欧建筑

开学刚开始专业课不是很忙,于是一直在读好几本文艺方面的书。上个星期读了一本《北欧建筑散记》,徜徉北欧的闲情逸致中,于是对北欧甚是向往。

stockholm city hall

作为一个学统计的人来说,以后摸钞票的时候会更多些,而应该和工科钢筋混凝土类的东西不会再有太大的干系,但是我却一直比较喜欢建筑,而且最近是越发喜欢。

一直深信一句话:“建筑体现着一个人的生活理念。”因为建筑用空间变幻,用各种自然和非自然的元素营造出来的感觉,时常让我有种超脱之感。建筑师独有的建筑哲学感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明白人与天地的和谐原来可以用一种空间的重构使人深入自己的内心,体会那份躁动与安宁。透过建筑,我似乎可以看见一种健康阳光的生活状态。所以我喜欢建筑,喜欢那份游走于非自然与自然、理性与非理性的感觉。

bagsvaerd church

而当我欣赏完这本《北欧建筑散记》,我更是被北欧那种特别而浪漫的建筑的风格而深深吸引了。这个在地球上靠近北极却又非常富裕的的区域,一个出产了NOKIA、沃尔沃、爱立信、宜家等享誉全球品牌的好地方,还拥有着大片大片让人心醉的建筑,真的让我有点着迷了。我轻轻翻着每一幅图片,沉醉在温柔的阳光与湛蓝湛蓝的天空中。

是的,我被北欧人的那种生活观深深吸引了:“风格就是生活。”是呀,他们的建筑,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文化,无处不透露着他们极其推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他们的民族风格把他们装扮的是如此的潇洒、自由而坚定。书中介绍最多的就是北欧的教堂和墓地,那些建筑无处不在的安宁与祥和,与自然、与上帝、与自己的灵魂是如此的靠近,让我感觉我自己变得是如此的纯洁。

Stockholm Public Library

书中如是说,北欧人注重实质甚于形式,喜欢内心的美丽甚于外表的装饰。我记住了,却也惭愧了,一个如此富裕的国度,抓本质的东西抓的如此准确,而我们的国家却似乎恰与之相反,传统文化不再重视,即使保护和宣扬却也只是抓住了表面,丢掉了文化的的根。停留在斯德哥尔摩图书馆中,伫立在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前,我闭上眼,享受着那份知识的静谧与哲学的虚无。

the fish chaple

yanshidajiaotang

建筑师让建筑有了生命,让他的棱角或柔软或坚强,让他的心胸或幽深或宽广,也让我们在视觉的游走中感悟自己的生活理想,我想这是建筑能给我们最大的好处了吧。如果让我选一份理想的职业,我想我很可能会选择建筑师,毕竟那是一个浪漫的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