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见闻

不得闲就不得停。还没在长沙刚呆几天,就被召唤北京,意外的去参加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的答辩。虽说真的很累,特别经历了一段的丧事,很想安静一阵子,但是生活在现实中,奔波总是难免。学习总是无处不在,安静是学,喧闹也是学。北京来回这几天,也颇有见闻感触,简略记之。

见闻一

想想坐火车从小到大至少有50次了,火车上总是有说不完的事情。我曾经写了很多关于火车的日记,不过这次坐火车让我发现了一个大秘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乘警老是逮着老年人查身份证查个不停,而且还要求打开他们的小包了。一句话(此处不能说的太细):查来京上访的老人,特别是历史遗留问题的老人。

坐我对面的两位老人,上访理由都是60年代暂时下放后国家一直没管,文革结束后也没有回到原来部门工作,一直留在了怀化农村,80年代邓公在世处理这类历史遗留问题时,他们也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赔偿。所以08年国家出了文件,专门针对这类历史遗留问题时,他们就不断地上访要求应得的赔偿,但是国家相关部门总是搪塞之,用他们的话说:官官相护没完没了。这次是他们第5次上京上访了,带足了证据,连大横幅都准备好了。他们告诉我,如果这次还不行,他们就回家颐养天年,都70多了,也不争那个钱,只是争这口气,这口气理不顺死也不舒坦。

望着这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的表情严肃而轻快,我心里却异常酸楚。在这个特权滥用、门阀交错的帝都,他们两个老人东奔西跑,会糟多少苦呢?制度、人权,这些词从这两个7旬老人嘴里迸出,竟然异常的震动我。政治,我并不常触碰的东西,这一刻我突然很想从政,想为国家做些事情,为还有千千万万得不到公正待遇的人求的一个公道。中国,一个充满活力,但是却问题重重的国家,如何发展,真的需要像80年代那群热爱政治的青年们来探求,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仅仅埋头在学术堆有多少用?国不成国,何以成家?一个精神信仰都缺失的国度,滑向混乱的边缘真的很容易。怪不得前几天我看新闻,文章说缅甸人觉得中国人很奇怪,他们除了挣钱好像就没有其他生活了,都掉到钱眼子里面去了。(缅甸人90%都是佛教徒,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从军队掌权过渡到现在多党议政制度,社会比较和谐)。诚然,如果社会仍如此发展,即使2012年国家政权换届,一切依然没有改变,物欲横流,信仰缺失,公众事件频发,国家局部政治不稳,内忧外患,如何还能强有力、快速平稳的保增长呢?我不知道,只是这一次在火车上,我思考的更多了些,我只是觉得政治生活同学术生活和日常生活,对于青年一样重要。

见闻二

这次来京的主要是参加统计建模大赛答辩。我来的目的很简单,有奖金能拿就拿,反正是统计局出钱,不拿白不拿,其次主要是看下国内统计各高校发展状况。

答辩两天,食宿统计局皆包,整个过程,波澜不惊,松弛有度。论论文中应用的模型,除了王斌会老师指导的暨南大学代表队,他们台风灾害模拟的空间统计做的挺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其余的论文都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基本上选题都挺热点,这是个可喜的现象,虽然存在统计模型滥用的情况,不过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统计确实越来越受重视。

答辩过程中,可能由于其他的队伍比较羞涩,提出的问题比较少,而我看到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就立马愣头愣脑的起来问个没完没了,直接导致我们队“仇恨度”很高,别人一看到我们很不爽的样子。记得最后一天去参观统计局的路上,一个女生突然转过脸来,直接劈头盖脸的说了我一顿。大意是虽然我指出他们论文的问题,但是却指偏了,我没理解那个计量模型。于是我只能干傻在那里半天,张嘴不知如何反驳是好。也罢,我本意也不是来吵架的,让别人找我泄泻气应该的,谁叫我们队最后竟然莫名其妙的拿了个一等奖呢。哎,手捧着都颤抖了,受之有愧啊,只好在领奖前一天晚上,蜗居两个多小时,憋出了一份还算得体的400字感谢党感谢国家的“获奖感言稿”。俗话说,拿别人的手短,吃别人的嘴短,我竟然就有这个感觉....

感想一

来北京又见了太云,当然还有邱邱和大名鼎鼎的师姐了,我和他们一起吃了两顿饭。他们都很忙,我等闲人比之有愧,从邱哥紧锁的眉头我就深深的感受到了压力。而师姐最后百忙之中还送我到人大西门,寒风凛冽中,突然发现师姐还是比较瘦弱的,离去的背影让我甚是感动。想到明年我来人大读书,他们都已离去,便有些神伤。舞台就是这样,总有人来轮流表演。热闹过后,也有寂寞。

感想二

在人大图书馆发生了一件小插曲。由于找不到位置,我就和太云在5楼找了个角楼直接坐下看书休息。期间,多人路过。就在我和太云靠的比较近,一起看电脑中的资料时,一老外从旁经过,第一次过去时无事,而就在他返回时,竟突然朝我和太云投来了长达1.5秒的极为鄙夷的目光。那一刻,我非常受伤,也极为愤怒。我和太云都知道那目光意味着什么,我只是想不通为何一个天天打着民主、尊重人权的西方人,竟然还对这样的事情表达这么强烈的情绪,何况还是他误解了。

我和太云之前都看过一部讲同性恋的小说,文章写得很美好,并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虽然他们遭受了很多的变故和社会阻力,但是最终也走到了一起,我觉得挺好的,感情这东西不是所谓的道德能够评价的,特别是这一次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同性恋将会遇到的社会阻力后,我越发觉得同性恋其实是值得同情的弱势群体,徘徊在社会边缘,无法享受阳光照耀,这是多么的痛苦!所以,以后再有人问我对同性恋如何看待,我会很坚定的说,真感情没有什么性别之分,同性也很美。(不过可惜我不是同性恋。)

感想三

最近越发有向佛的倾向。可能是亲人去世后,对生命的感悟更多,越发想探寻生的终极意义,抄读完《金刚经》和《心经》后,想再读读《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同时,也想通一些人情世故。人人上我写了一句状态“缘起性空。曾经的心越近预示着今后的心越远,直到相忘于江湖。 ”这个即使对于友情的感悟,也是对于爱情的感悟。佛家主张破执,但我一直没法淡然,终究难以抛却情的困恼。不过还好,最近逐渐体悟了些,毕竟强求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味道,众生相,他相,我相,都是虚妄;缘起缘灭,顺其自然吧。佛有金刚般若(无上智慧),我有豁达心态即可。

无常

佛家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当昨晚我走下火车,仰头看着车站门口的那两个硕大的“长沙”时,心中的沉重突然变得无比的轻松。不知为什么,几天前那种生命的无力感,此刻心里竟充满了力量。生活学习了三年的地方,只有简简单单的日子,没有那些无可掌控复杂与纠缠,生命是如此的可控。

我15日晚赶回老家,21号才回长沙。6天时间,天上地下,4天的不眠夜,无数个空荡伤心的间隙,为的只是亲人的安息,为的只是想通这生命的无常。

大舅是14号晚出车祸的,15日晚10点51分去世。我到他的病床前时,机器上的那四条线基本都快没了波动,一切抢救都已经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生命在流逝,我握着大舅的手,体温逐渐冰凉,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失去亲人的滋味,无力的呼唤与无尽的思念,涌上心头只剩下一片空空的痛楚。

所有的亲人都没有预感到在这个时候大舅会出车祸,才45岁的年龄,正当壮年,谁会想到一个每天都乐呵呵,整个村都非常喜爱的人会突然离他们而去呢?谁都没想到,谁也没有预料到,只剩下悔恨、叹息和对肇事者的仇恨。

我也不愿再过多回忆与大舅一起快乐的日子,敬畏、喜爱、怜惜,这些感觉只会让刚静下心的我更多的难受。我只是仰着头,望着深深的夜空,遥想在那茫茫的宇宙中,是否有一条主宰人生命的定律,可以让人躲避无常的灾祸,抛弃这让人痛苦的无常。

我不禁想起每次极度颓废时常翻的《心经》中的几句话:

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每每读到这几句,我就有种世界空明无尽、阿弥陀佛之感。我想,也许世界真的是虚妄,大舅已经在另一个轮回里,拥有了光明与寂静之心,超脱生死,生活在这个灰蒙蒙的世俗世界无法理解的真空中。所以我相信灵魂,相信我跪下磕头那一瞬间,诚心的祈祷会让生命重新焕发神采。无常,只不过是生命不可控的恐惧罢了。

最近重新读了两本书《平凡的世界》、《不负如来不负卿》。在这个时候读,总感觉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对自由的追逐、对苦难的拥抱、对理想的脚踏实地,如果能让生命变得厚重有质感,我也真的愿意放逐生命去探寻。

越来越觉得生活是单纯的,各种光鲜而无穷无尽的体验不过是敷在脸上浮华的脂粉,被岁月的洪水冲洗后,仍然一无所有。生命的积分终究不是随机一划,对仅存理想一点一点虔诚的积累,就如西藏朝圣路上,教徒们跪拜10万个等身长一样,才会收获心灵最大的满足。我想起书中描绘的藏民朝拜途中那清澈而深沉的眼眸,恰如西藏广袤湛蓝的天空,那是需要怎么样对生命的执着才会有的干净、虔诚的心呢?

“世间安得双法全,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诗本是仓央嘉措内心的写照,但是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照,矛盾的生活,踌躇的步伐。愁苦的面庞,是对生命的不领悟;有哪些选择能决定自己一生的命运呢?选择如来也罢,选择卿也罢,单纯的生活不可能多线程的进行着,选择了就坚定的去虔诚跪拜,管那些痛苦与忧伤,一生长也好短也好,结束时都不过是黄土一抔罢了。

无常,终究如概率的意义,在选择后都将塌缩成一个如超新星般沉重的现实。

写到文章最末时,耳边响起了同学庆祝拿到工作offer的欢呼声,而我还要在学校踽踽前行,还有很多同学在考研教室奋战最后的77天,生活中那兴奋的神态、淡然的神态、严肃的神态,这是何等的丰富多彩。但不幸的事情又一直发生:大火吞噬生命,大车碾压生命,凶徒掠夺生命,这一切让我只能唏嘘不已:叹无常,叹无常,几叹无常好凄凉。

还能说什么呢?一望着深深的夜幕,我就想起前几晚在祭拜烧纸钱时,天空中划过的几颗流星,孤独的瞬间绽放,一过而终,剩下的只是凝住流不动的黑色...愿亲人安息,愿身边人平安。

站在7月份的末尾

昨晚是一个不幸的夜晚,从厦门带回来的海鲜干货,竟然吃得过敏了。不停地抓啊挠啊,整个手掌都肿了一圈,但还是瘙痒难当,于是乎我终于知道,原来我也吃海鲜过敏,吃一天下来,好好的人也会累积成患。

对于过敏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巴巴的坐着。长沙晚上的天气还好,深夜两点半,校园静谧,凉风阵阵,望着窗外深蓝色的夜幕,心也逐渐淡定下来,痒是痒,但心平整还好,不太痛苦,可以梳理下已过去的七月份。

七月份是燥热的,刚进入三伏天,伴随着放假和各种夏令营通知等待,心难免浮躁。已记不清上半个月的事情了,只剩下一些纠结的片段,无休止而无意义的对白,那是段放纵的时间,放纵得自己都认不清自己。那时的心情,就如我第一次看海的感觉一样,漆黑的夜,消融了海与天的边界,突然一切塌崩,世界无常,黑暗无尽,心剥落的只剩下阵阵恐惧。我不是一个悲观消极者,也算不上一个理智者,只能让自己的情绪不停的流动,去去来来,反复动荡,如7月厦门的雨,停停落落。同学说,太情绪化,是心灵弱小的表现,而我,确实有那么一点。

中旬总算清净了会,脱离了不正常的情绪去了厦门参加WISE的夏令营。厦门是个美好而精巧的地方,岛内环一周才80公里,还不及长沙市的南北宽。

厦门城市很干净,和珠海的感觉相似,天空澄澈,云朵柔软,生活悠闲而清净,只是比珠海更多了份小资的感觉。厦门大学也没负其中国最美大学的称号,临海而建,依海而居,树木茂盛,错落有致。学校中的芙蓉湖修得很精致,曲线柔美,绿草相依,常有天黑鹅悠哉戏水,白鸟贴湖而过。湖边的音乐厅典雅大气,深绿色的屋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非常有艺术感,而我最喜其飞扬的屋檐,潇洒如长剑挥舞,白袖翻滚,我猜测,这个设计师肯定是70%的南方人+30%的北方人,豪气而不脱细腻,不然怎么创造这么特色的建筑呢?

在这里呆了五天,其中两三天都讲座,内容没有多少意思,即使是院长洪永淼也差不多,多半是为WISE做宣传。倒是最后一位Jason Shachat教授让我感觉很好,通过两节课同学们之间的互动,让我真实的体验到了市场定价的感觉,我突然发现原来试验经济学和博弈论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他花两个小时讲,我想我肯定会睡着,但是通过自身课堂的参与,经济学就变得非常有意思起来。最后我获得了21.2元的奖金,另一个同学获得了100元的奖金,实实在在的激励啊!

后面夏令营进行了笔试和面试,题目都非常简单,只是英文的中译英让我着实难堪了一把;面试的时候,可能是老师对我不太感兴趣,基本没用问什么问题,20分钟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在那里叽里呱啦的说个不停,基本表达了我对计量和统计的态度,后面可能老师觉得时间长了,“请”我出去,现在想想,只能叹自己话痨的毛病很难改掉吧。

20号的时候我和我们组的5个女生一起去了鼓浪屿,八个字便可涵盖了岛上所有行动:吃啊,喝啊,玩啊,累啊。然后就是各自归家散去。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景色终究美丽,却依然留不住我们这群过客匆匆步伐,也许这正是我不哎说些吃喝玩乐的细节吧。没有什么抵得过自己心灵的收获,外界动荡不安,难有一个永恒让人窒息的美,更何况是一个拥挤不堪的鼓浪屿罢了。

回来的时候,一口气看了很多篇“木遥的窗子”的文章,依旧是很静的感觉,特别喜欢这篇。后来又查了很多邮件,冒冒失失的接下了COS总编辑的位置。一直觉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真一屁股坐上去了,就得认真的做些事,何况COS现在有点青黄不接的感觉,需要我这样的闲人去“胡搅”。昨晚还和师姐聊了下,无关痛痒。其实她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认识她的一些高中同学,哈哈,这是个秘密。

7月份差不多已经过去,站在尾巴上,不由得有种韶光易逝的感觉。我想起了前几天再看的刘未鹏写的暗时间的时候,依然唏嘘不已,里面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生命的长度不是线性的,空洞的活着100年,还不如充实的活上50年。而当我看《达中国人秀》的时候,非常的感动,因为我感受到多少人是不愿意甘于平淡,不甘于平庸,不甘于放弃梦想的,没有人真正愿意让自己生命空洞,只要有可能,都愿意放弃自己几年的生命去绽放最美的色彩。

所以我想用一个建筑来结尾,在狭缝中生存,潇洒,浪漫,思考,苦与乐并存,体验生的存在,期待每一天新的阳光。


月记

小学写日记,初中高中写周记,大学只能写月记了。这一转眼间,一个月就已经过去了。今晚坐在自习室,思绪万千,留点东西做个“月祭”也好。

一些人

人一
今天下午时候逛人人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个人大毕业之星的评选活动。仔细看完统计学院的侯瑀的申报材料后, 除了敬佩之外,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描绘下我的心情,默默的只留下了一句话:“如果我能为她投票,一定为她投上一票。”
其实,我对她被那么多名校录取并不太感兴趣,我感兴趣的只是她丰富的生活体验。也许从前自己对那些形色各异的考试不屑一顾,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继续,我逐渐懂得,在大学想让自己不断奋斗不断超越自我,这些形色各异的考试的压力是必须的。各项学业考试,各种等级证书,各种科研论文,各种竞赛,GRE等等,大学如果不做这些,能干什么呢?生活的体验,对于大学,这些就是最真切的体验吧,我敬佩这个女生“拼命”的精神!或许对于她,生活是自然的,并不需要“拼命”这个字眼,生活就是自己由着自己的心不断的求索、飞跃,可能她还很享受~
死铁说:双子座盛产女强人,她们是多核的,可以同时开展很多事情。一个和我俩玩的好的女生就是如此,这次看到这位侯瑀同学,我更信了。双子可能感情花心,但是生活有激情,所以我从心底支持她们!
不过除此之外,我还想说句题外话:为啥人大毕业之星评选男人少得可怜,而现在的女人都这么牛。难道真如叔本华所说:学习本身就是件女性化的事情?不理解不理解...还是找句话安慰自己和广大男同胞吧:教育本身是男性化的,受教是女性化的,哈哈哈

人二
这个学期没有干太多实事,做了太多虚假无用的东西,自己都要唾弃自己了。不过幸好的是,后面能够静下心来去读读随机分析、随机微分方程,金融时间序列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学多深,但是是逐渐喜欢上这些课程了,可能自己终归是数学院出身的吧,看着数学的东西总会兴奋些。
前两天跟研究生去听了一个金融的讲座,讲东西的张老师是侯振挺教授的一个学生。他讲得很有意思,讲得也很简单,最后也指出了他最近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找一个偏微分方程的解析解,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也是河南人,侯老师也是河南人。听着他们在那里说话,我都不由自主的想说家乡话。特别是张老师回忆当年侯老师与他的点滴时,非常的激动,我听得出满满的都是恩师情。
他说:“我的很多第一次都是侯老师给我的,比如87年第一次去北京饭店,第一次去北京友谊商店,第一次去人民大会堂等等,这些都是侯老师当年带我去的。因为那时候侯老师是人大代表,我当时在北京交通大学当老师,侯老师每次来北京开会时,都会把我一家老小叫上去北京大会堂吃上一顿,那时营养不好,趁机补补营养。而后面出国由数学转读经济,也是侯老师帮忙弄的。因为当时也没什么人支持,只有茅于轼先生和侯老师挺支持我出去读经济,我非常想读经济,于是侯老师就很尽心的帮我写推荐信联系人。而侯老的推荐信太有效力,一句XX是我的高足,后面一切都没问题了......所以现在再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侯老师.....”
我当时在下面静静地听着,时而大笑,时而静静的听着,时而看着坐在我前面的侯老师。我不禁遐想,等我到张老师这个年纪的时候,我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值得感谢一生的老师呢?会不会遇上一个和侯老师一样好的老师呢?人生难定,知己难遇,知音难求,良师伯乐亦如此呀...

一些歌

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奔波,跑来跑去的。但是这种奔波折腾中,也越来越喜欢张国荣的歌。宽广的音域,厚重的嗓音,深沉的歌词,让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男人对生活的体验深入骨髓。特别是那首《沉默是金》,“笑骂由人,洒脱的做人”,让我真切的感受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淡然,名利光环之外,仍有一颗非常冷静的心。后来又看了他《霸王别姬》,“人戏不分”的境界依然强烈的震撼着我。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男人是个真男人,同性恋只是一个男人的另外一面罢了。完美的男人是7分男人,3分女人,而女人恰好相反,张国荣把这个做到了极致。

一点书

最近真没看什么书,太颓废了。也没看什么电影。更颓了。主要看了两本书,《金融随机分析》《金融时间序列》。哎,都是教材...可悲...

其他

今晚复习时序的时候,看到逆序数检验平稳性的方法,突然想起了太云引以为豪的表情。因为他的MATLAB杯论文中他用了一个逆序数定义公平度的方法。我想,如果他知道逆序数构造的那个统计量的话,再加上紧急性的排序,估计他会更引以为豪的,表情会更high的 :)

爱的声音

今天是母亲节。我是记不住这个节日的,可能本身这个节日在并不算做传统节日的缘故吧。长这么大,我一共陪母亲度过两个母亲节。一个是高三的时候,一个高四的时候。

那两年高考的最后几个月母亲过来陪读,很辛苦,很煎熬。但那是我第一次有了那么多时间与母亲交流,也是从那时候起,我才开始懂事,开始关心母亲,懂得一个小小的表达母亲都会很感动。每天的散步闲谈,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的无条件爱,母亲说的有句话我一直刻在在心底“:只要你好,不管有没有出息,过的健康快乐,我和你爸就什么都好,都安心。”每次我一想起这句话,生活学习中的压力顿时烟消云散,母亲诚挚的话语,让我懂得了生活意义。虽然我无数次的质疑生活的意义,但是我从未放弃母亲告诉我的两样东西:爱与理想。

还有个场景我一回想就会热泪盈眶:高考前夕,烈日炎炎下,一群家长焦急等待自己孩子下课,手里都提着自己亲手做的可口饭菜,母亲因为身材娇小,而且怕热,每次都不得不站在人群后面,然后踮着脚,仰着头,远远的眺望,满脸的焦急与期盼。一想起这个场景,我心里都发酸,母亲为我倾注了那么多爱,而我却回报的如此至少,内心充满了愧疚与感动。

一晃,三年就过去了,如此之快。记得第一次我给母亲送了百合花,愿她健康快乐;第二次我送给她一只小乌龟,祝愿她长命百岁。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满肚子的话,到了嘴边都会被憋回来。那两次送礼物的时候,我只是傻傻的笑,连句祝福不敢说,男孩子的倔强让我说不出那些肉麻的话。至今我也没对母亲说一句“妈,我爱你!”我知道,没有这些话母亲都很感动了,如果说了,怕我们两个都会哭出来,都是天蝎座的人,感情很丰富,很敏感,很脆弱,受不住这样的爱的表达。

三年的每个这个星期,虽然没法再送个我精心准备的礼物,但我都会或早或晚的打电话回去问候下母亲,今天也是一样。不过但是今天看到这个网页时候,我想到了一种表达爱的方式。我要一种比较特别方式送给母亲我一直不敢说的那几个字。不多言说,附图附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library(seewave)
library(tuneR)
woaini = readMP3("我爱你.mp3")
woaini1=resamp(woaini, g = 2000)
muqinjie = readMP3("母亲节快乐.mp3")
muqinjie1 = resamp(muqinjie, g = 2000)
iloveyou = readMP3("i_love_you.mp3")
iloveyou1 = resamp(iloveyou, g = 2000)
op = par(mfrow = c(3,1),mar = c(4.5,4,2,2))
oscillo(woaini1, f = 2000, from = 3, to = 6,cexlab = 0.75,colwave = "red",title = "妈-我爱你")
oscillo(muqinjie1, f = 2000, from = 2, to = 5,cexlab = 0.75,colwave="gold",title = "妈-母亲节快乐")
oscillo(iloveyou1, f = 2000, from = 0, to = 4,cexlab = 0.75,colwave="lightblue",title = "i love you so much")

图解:

  • 最上是我用家乡话(信阳罗山话)说的:“妈,我爱你!”(罗山话中,“你”发音类似于“恩”,故振幅小)
  • 中间一幅依然用家乡话:“妈,母亲节快乐!”(录得不好,貌似有杂音)
  • 最下面的那副是英文:“I love you so much!”

其实从图的走势还是可以看出我羞涩的内心,爱的表达,对我来说,竟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对许多男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呢?男人有着内心的倔强,都懂得~

为何要读书

发现每天起床的那一刻,我的大脑会蹦出很多激烈的想法,常常会呆住在床上5分钟,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今早想的问题很简单——为何要读书?

可能是最近看写TOFFEL作文多了,第一想到的竟然是TOFFEL那些NC的高分作文的写作套路:

  • 读书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
  • 读书可以开拓视野
  • 读书可以放松
  • .....

看见COS论坛上开始了论书热,而这边09级得QQ群中,西方经济学老师天天督促着同学们看书看书看书,抓紧时间看书...我也不得不反思最近荒芜的生活,越发觉得自己没看书了,没看有用的书,没看那些漂亮的书,我越发的自责,越发的荒芜..

但是突然,不知道为何,突然觉得读书读书有啥好,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自己心理与精神的满足么?懂得多点?知道的信息多点?明的事理多点?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多少是有些道理的。中国从古自今多少书生,多少是济世之才?多少偏安一隅,成了自娱自乐的清高之士?饱读诗书,经世致用,立家治国?抑或成书立传,广流于世,泽被后人?纵然如此,然多少在世之时能发挥功效呢?如果从宇宙的时间尺度来看自我价值的实现,我觉得始终在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洪荒世界,辟地开天至今,我,绝对是个渺小的概念,不管你英雄任人物抑或草民一个,人终究只有一世,过了就消亡了。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永生的概念吧,不会对灵魂加以崇敬,但是读书就是为了这个么?我左思右想,能让我自己信服的一个理由只有一个:读书,就是为了能让自我始终保持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罢了。明白说,就是人活于世,能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能够和谐的享受生的欢乐,否则读书是为了啥?连生的欢乐都不会享受,连最起码的对生的尊重都没有,只会权力控,金钱控,腐败控,欲望控,人就是一躯壳白了,造一万个机器人替代便可。

想着想着,越发觉得过分放大了读书的作用了,生的欢乐,还有那么多优雅的方式可以实现,听音乐,看电影,看画展,听歌唱歌,闲扯,晒太阳,打游戏,哪一个不能体味生在当下的快乐呢?读书不过是思想的一种流传方式吧。

”阅读是一种伤害,思考则是对伤害的弥合,而表达则是弥合后的绽放。”这句话说得多好,这一生中,我们的空白的大脑不断地被各种各样的思想填充,通过对生活的自我体验和反思,这些思想又被我们不断抛弃提炼。我们被伤害了,但是我们又绽放了。活到老,思到老,乐到老,温馨到老,这才是有意义的一生吧。谁说一定要读书,谁说一定要扬名立万,谁说一定要归隐山林,谁说你的生活就该这么活?属于自己的,只有大脑。里面不装书,装着思考的能力,装着美的感悟力,装着尊重,装着欢乐,这就够了。

真想说自己不想读书,但是自己却又如此的渴求于书。自我解嘲曰:我被伤害的太严重了,不会通过其他方式去寻求生的欢乐~

难得一份乐趣

中午一觉醒来,突然倍感空虚,茫然失措,脑中蹦出来的东西竟然都是《项脊轩志》中的失落与悲情。傻傻的呆坐与床上,还是止不住的悲伤...

按最近一段时光的作息,此刻我应该在备战TOFFEL,听力,写作,口语,阅读,无休无止..我很厌倦这种无聊无趣的应试,从小到大已经被无数个这样的考试折磨,而高中又经历过两次高考的折磨,对于这种长时间的应试备战真的越来越反感..没有任何乐趣,反而放弃了许多许多我喜欢的书籍与研究,变得越来越麻木。我真的讨厌这段时光,这个让我放弃了很多很多...

人一失落就容易放大痛苦。我一直记得“放大痛苦”这个四个字,这四个字貌似是某年的高考作文题,虽然我已经极度厌弃高考,但是这个作文题却一直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曾和小南谈过,反观这一两年的行程,感觉到处都是失败,人品不停地被消耗,却很少爆发。大二做项目时候自己清高的cancel了项目,被院书记厌恶的训了一顿,现在也是两手空空;后面的数模更是搞得一团糟乎,三等奖、成功参赛狠狠的刺着自己的双眼;而今年的数据挖掘比赛还是那个我都快忘记了的信息安全比赛,都是酱油来酱油去,耗了一定的心血但终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最近即将到来的TOFFEL考试,我也有种悲剧的预感..

虽然都曾放下,不在乎这些,但是有些时候就是那么一瞬间却变得重要,他成了一种安慰,就好像一个穷极一生挣钱的人到头来也许少有快乐,但是起码他还有钱可以数数,而我啥都没有...《金刚经》我翻了一部分,佛说要破执着,而我越破越执...

其实不知为何,可能是自己想要得太多,但是却永远都得不到吧。最近在跟这边研究生老师上随机微分方程的课,用的教材是《SDE with JUMPS AND APPLICATIONS》,我其实慢慢发现我还是喜欢数学的,虽然难,但是难得有味道有深度,我不知道我可以在金融中能走多远,但是发现这个领域可能还是比较符合我的性格,因为数学、计算机、英语都是半桶水,也许这个科目“需要”我这样的人。

其实我一直想在COS论坛上灌水的,但是不知为何下不了手,心理总有这又那样的牵绊,真是很奇怪的感觉;其实我还是想去参加第四届R会议的,但是我不敢做演讲,除非之前没有那么多的杂事,我可以好好的准备MCMC方面的材料,但是现在我根本没精力,我只想去北京打打酱油,散散心。因为还得准备暑期学校的金融夏令营...

人生就被这样或那样的生活计划给打破,七零八乱,毫无章法。越感觉时间不够用,却越在空虚寂寞无聊中度过。我很想静下心来像以前一样,能看看建筑美学方面的书,看看尼采系列,看看看数学思想史,然后出去游玩一番,健健身,跑跑步..但现在的生活却是如此的糟糕,没有乐趣,没有成就感。噢,对了,应该就是没有成就感...真想向尼采一样,疯子一样的精神的生活着。

罢了,还是去无聊中寻找乐趣,寻找满足感吧。我过生那天,居里夫人也降生了,加缪也降生了,他们诺贝尔的光芒会让我的人品爆发么?未知...

 

纠结的问卷设计

转眼就是三个月过去了。

记得还是年前那会,我和小南在“八哥”小店吃饭,两人商量着美赛的事情,我一时兴起,想了个无聊的点子:互相帮对方设计下未来1年半的路途,立下字据,1年后看完成的怎么样。于是操起桌上的菜单,刷刷龙飞凤舞起来。paper,MCM,信安比赛,paper,旅游,TOFFEL,GRE,paper,毕业旅行...一路写的眼冒金光,仿佛世界已被我们主宰,然后顺风顺水的过完了整个大学...那时,两个年轻人真是幻想加激情,笑声都轰天震地。

今晚,我翻开钱包,那张纸虽然破烂,但是还是被我好好留存着,看着上面满满的计划,不禁内牛满面。想起小南那篇<successsful participant>的文章。狗屁般得论文与绚烂的排版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让我满心的愧疚与伤感。再回头看看数据挖掘比赛,更是让人无语凝噎。只好作罢,留作下次来谈谈对推荐系统的心得了。今晚,先聊一个自作孽的抽样调查。

其实这个本是开学前就该完成的课程设计,但是当初雄心勃勃,想写出一篇“唱作”俱佳的好文章来,于是一腔热血的跑向中南的湘雅医院,找了个心理学研究生准备做个“人格与人际交往”方面的研究。后面也定好了位,研究“大学生人格因素与人人网人际交往以及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本以为可以借着现在的社交网络研究热来给心理学也点点火,本以为心理学测量这东西水不深,本以为一切都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但是“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从此我对心理测量敬而远之,还是看看实用心理学罢了。

当然心理测量并不是不好,而是我通过这次做问卷设计才知,原来一份好的心理学量表需要耗费如此多的功力。按那个湘雅研究生的说法,湘雅可以算是国内心理测量方面的发源地,但是做心理测量用的量表基本还是从国外翻译过来,最多做一点点修改。一份好的心理学量表是要经过无数次的检验才能达到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这次我们调查用了两个问卷,一个问卷是“卡塔尔16pf人格量表”,一共187道题,经过几十年的修正后已经非常成熟,很权威。而另一份量表的我们自己做,正是这个量表的设计,让我知道我的抽样学的很差,再次深刻的理解到抽样重要的是各种方法的思想和应用范围,而不是那些重复相似的数学公式,更重要的是,抽样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就像推荐系统一样,算法终究不是大头,重要的知识。对于心理学量表设计,如果没有一定经验和对心理学一定的理解,是没法做出一份像样的问卷的,就如我们这次做这个问卷一样,才返工了两遍,就把被试者做烦了,还是认识的好朋友呀!如果是一般的受试者,估计不给钱不给个礼物,真是难以修改重测,而且修改也是困难重重,像我们这种心理学门外汉,凭借着一点文献和心理学书籍,哪有可能几遍修改就能做好。烦躁激动纠结集于一身,于是乎问卷设计以及论文...后续略去几千字吧...

其实通过这次做问卷设计,我认识到问卷搜集到的数据其实可以是很可信的。只是许多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统计学背景的人把问卷胡乱一通的用,导致人们一般认为得来的问卷结果是受试者敷衍的回答罢了。对于心理学量表来说,这些问卷的设计很多很精妙,除非如果你自认为你能考虑这些问题的设计会比心理学家更加全面,但是一般没有受过专业心理学训练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份成熟的量表,我们考虑的问题,都已经被心理学家考虑到了。当然问卷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很多测试问题我们感觉很浅显,都知道他问的方向,但是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诚实做答,这样一份好的问卷才能收到一个好的效果,不然问卷就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人也永远别想从专业心理学角度了解自我,发现自我。

现在的社会人们更加机灵了,不愿意这么明显的在问卷中暴露自己,怕被骗或者被利用,这种保护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殊不知每天我们那些无意识的网络行为其实也被人利用了呢?无意识的暴露和有意识的暴露都不重要,因为都可破解,重要的是我们愿不愿意配合各种调查的进行。

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是一门艺术,或者说很多文科性质的东西也是艺术,因为他们研究的对象很多都是人或者人的行为,难以捉摸这才是魅力所在。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定量化,如果都程式化研究,也就没啥意思了,人不是电脑,不是数学方程式呀!

不过话说到最后,我还是喜欢定量化研究,因为我喜欢数学,简洁,具有形式美。

“三个傻瓜”和统计交流协会

谈谈前几天我们在中南铁道这边搞的统计交流协会招新活动。当初我是绝对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对这个只创了一年还没有任何“牌照”的交流协会感兴趣。我的大致想法就是将太云的留下的“重任”接下,能够慢慢让铁道这边统计与人大、与其他学校有更多的交流。当然个人能力有限,想法有,但是就是怕协会后面越来越衰。

而当看到有22个09级的小朋友选了进Rgroup时,压力更是陡增。因为随着责任心的逐渐黯淡,我一直不想承担太大太多的事情。而这次要面对这么多的上进爱学习的小朋友,更是怕误人子弟,磨了别人的学习激情,于是只能紧锣密鼓的想法子怎么开展后面的活动,但是头绪并不是很清晰。直到看了《Three Idiots》后,我突然才明白该持如何的心态去对待这件事情,应该和09级的同学在未来的一年分享什么。

之前对印度电影的了解除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真的知之甚少。前不久,同学突在寝室惊呼:“这个印度电影,中国三十年也拍不出这样的影片”。当时心里甚是不屑,《Big Bang》中Raj那样的印度人能拍出什么样的好影片呢?于是隐忍着看了传说中的《Three Idiots》。而当我真的完完整整看完影片时候,不得不惊呼导演的奇思妙想和主演Aamir Khan的帅气逼人!45岁的人还能如此青春活泼,真的少见,让我等年轻人也甚是汗颜..

我完完全全被影片活泼热闹场景、起起伏伏的情节感染吸引了。公正评价该影片,它真的很适合我们这群学生娃看,而且不是一般的好看,好看的非常有教育意义!我始终被天才Rancho用激情来学习的心态鼓舞着,也伴随着影片一直在思考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奋斗的意义...

关于影片,我想还是无需多说,每个人看着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商业片好看是必然的。而我只认准了影片中的激情与自由:现在的我们,还是缺少着一颗激情而自由的心。而这也正是我承担统计交流协会一些工作所需要的心态。

我想,我无须为后面几个月的事情担心什么。这群90后有好学的心,我所做的就是稍加引导,和他们一起激情蓬勃的过好这个学期就足够了。我不是Rancho,没有太雄厚的实力,能做的就是沟通其他方面,引进一些好资源,或者就是和他们打成一片。当然协会需要办好,还是需要一个好计划、好章程,此也在我脑中逐渐酝酿成型了。不过对我这样一个很少掌舵的人来说,韬光养晦怕是最重要的了,大大的偷笑之...

附陶渊明一闲诗,此时念起甚有感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科学与艺术

最近在同学的推荐下,购得一本好书《艺术与视知觉》。其实前几周在看《分形的艺术》时,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而看完这本书的第一章——平衡,我再次感受到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妙之感。

对于一个学统计,以后也许会跟数据打一辈子交道的人来说,我似乎在做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从功利角度),还不如多看两本数理统计或者算法方面的书来的划算。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一个人的素养,如果光有所谓的科学理性精神主宰,没有一种形而上的思维补充,看什么都是数学形式,都是物理公式那样运动,那么这个人肯定机械而无趣。当然我这不是讽刺那些为追求科学真理的大科学家(我想能达到真正大科学家的高度,此人必定是哲学家,否则他的思想是无从流传的),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生趣应该是丰富多彩,既要科学也要艺术。

其实去年去世的钱学森先生在十几年前就说过一段箴言,他对中国的那些科学家说科学要和艺术是紧密相连,不要有了科学不要艺术,有艺术却不懂科学。(文艺复兴时期的那群艺术家其实很多都是科学家,比如达芬奇是著名的画家,同时他也是个数学家)。科学与艺术是不分家的,都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如果科学仅仅成了技术的附庸品,而艺术却成了病态的心理宣泄(比如某些所谓的现代艺术),那么整个社会的氛围肯定会变得浮躁而没有内涵。我十分怀念在文革前的那群科学家们,他们很多都精通诗词曲画,同时又能够在自己的科学领域有很杰出的建树,而那个时期,中国出领先世界水平的技术成果也特别多。

一个人需要有自我的哲学,这种哲学不可能仅仅靠科学支撑的,科学也不过是各种信仰中的一种,之所以他现在这么强大,是因为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巨大的精神和物质的满足,我们已经不由自主的信仰了他(特别由于这么多年,我们教育中对科学信仰的进行了不断的强化)。

所以艺术与科学是不会分家的,科学中都有种纯粹的美感,关键是能不能深入下去,发现其中的艺术性。在前几周,我对分形和混沌特别感兴趣,这两门科学中蕴含的艺术与哲思深深触动了我之前的世界观。为什么世界在不断的变动中趋向平衡,为什么世界不会像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说的那样最终会成为死寂状态?这些在混沌中都给了我一个全新而深刻的认识——因为我们的系统在一个开放与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我们还有自组织现象,还有耗散结构,这些都说明了为什么自然界生物不会被懒惰主宰而绝对静止般的死去(热寂说)。我们在不停地变动中找到了平衡,虽然表面看起来我们是如此不安分,城市每天那是那样的喧嚣,每天都有人死去和出生,但是整体状态我们却依然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生气勃勃的有序图像。

其实我们看一幅分形图就会有很好的了解——mondelbrot集,以及树枝图

mandelbrot

orange-tree2

他们都是用一个很简单的函数,然后不停的迭代所导致的,看似无序,却被最初一个如简单的式子决定了,这也是为什么说蝴蝶效应(混沌的典型代表)是决定论的复兴的缘故了。当然自然很多东西都是能用分形(fractal)来描述的,比如血管,比如云朵,比如很出名的英国海岸线。这些都可以用简单或者复杂的分形思想来阐述并解决。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也仅仅只说了这些学科中部分,只是管中窥了少许豹斑而已,更多的还需要自己去探索,我一直想画个漂亮的mondelbrot集,太漂亮了,过段时间争取自己画个上来。所以回到原来的话题,科学中的各个学科是不分割的,与艺术更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第一章就讲了“平衡”这个概念,从绘画的的构图角度很好的阐述了平衡这个概念。我也明白了有实在的物理力,还有心理学上的“知觉力”,这不是所谓的主观,而是对我们大脑进行更客观更实在的剖析,如果总是从神经元那个角度来谈,是无法解释这些东西的。这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因此我对统计还是非常有好感,科学的东西充满了理性,我是一个成熟的人,所以我崇尚科学,同时我有对艺术的东西喜爱有加,美会让我的精神更充实,让我更有发现力和活力。

我想为什么小孩子总是那么的纯真,那么有活力,因为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力并不比我们这群大人弱,他们也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只是理性的精神还不够罢了。我们很多人想回到孩童时代,主要原因是我们被现实所谓的规律桎梏了自由的精神,艺术的洞察力不断消退,色彩感越来越淡,缺乏了发现带来的愉悦与新奇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往往像孩童的缘故吧。

科学精神可以训练,艺术精神却是与生俱来。这便是我刚阅这本书的感受。

最后来一个测试艺术敏感力的图,二选一。

ceshi